第九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他心神不定,凝视了和氏璧好大一会儿,目光终于还是柔和下来,道:“好,寡人答应斋戒五日。”命内侍将盛放玉璧的木盒递还给蔺相如,道:“请赵国使臣先回驿馆休息,五日后再在章台举行迎璧仪式。”
毕戎忙道:“木盒就算了。万一出了差错,可不好向大王交代。”
魏冉上前一步,正待说话,秦昭襄王向他点头,示意心中有数。
秦国的重臣如相国魏冉、内史向寿、将军司马错、泾阳君赵市、高陵君赵显等人均已候在殿中。
蔺相如却道:“不用了。大王,和氏璧是稀世珍宝,天下人无不想得到它。我国大王虽然也爱不释手,但却不敢得罪大王,所以临派臣出来时,斋戒五日,并且将群臣全部叫来,向玉璧拜辞。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准备隆重的迎璧仪式,臣才敢献出和氏璧。”
大殿中的设施完善,殿侧不但设有冷藏食品的竖井和取暖的土炉,还有倾水池、陶水道、渗井等,相当于一套完整的供水、排水系统。整座殿堂严肃不华,质朴实用,正是秦国国风的体现。
魏冉再也忍不住了,怒道:“蔺相如,你好大的胆子,敢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挟我们秦国大王!大王,请立即下令将赵国使臣一行拿下,押到市集斩首示众,以昭我秦国之威。”
赵奢却是哼也不哼一声,朗声道:“蔺大夫不必管我。”又冷笑道:“我今日方才知道,原来秦国真正主政的是白起将军,秦王和相国还没有发话,你就抢先要动手了。”
秦昭襄王忙命内侍奉上玉璧,见玉璧洁白无瑕,很是高兴,忙命道:“来人,带玉工上殿。”
秦昭襄王脸色一变,喝道:“白将军,不可无礼。”
蔺相如道:“带来了。”将木盒交给赵奢,自己打开盒盖,取出锦缎包着的玉璧。大殿中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相国魏冉见大王面上有拂然之意,知道赵奢刻意挑拨离间的话起了作用,忙使个眼色,命白起放开赵奢。
章台大殿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芬芳之气,大约是因为梁木都是木兰木的缘故。地面光滑坚硬,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暗红色。东、西两边的墙壁上有墨绘的几何纹图案,挂着许多黑色的壁带,令幽深的殿堂多了许多凝重的气氛。
蔺相如脚下凛然不动,只将手中的和氏璧高高举起,对准柱子。大殿上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静得连一旁倾水池中的滴水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众人脱掉鞋履,登上台阶。在殿外等了一会儿,有内侍出来,阴阳怪气地叫道:“大王宣赵国使臣进殿。”
秦昭襄王心道:“赵国使臣如此无礼,当殿对寡人不敬,其实倒是一件好事,秦国正好有了出兵赵国的借口。寡人可以下令将赵国使臣一行全部处死,再命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可是为什么寡人心中就割舍不下那块玉璧呢?”
毕戎是相国魏冉的弟弟,魏冉则对白起有知遇之恩,既然他开口圆场,白起也就算了,当即让赵国侍从等候在台下,只领着蔺相如、赵奢二人上来章台。
蔺相如与赵奢上前行礼,通报了姓名。秦昭襄王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和氏璧,一改平日说话细声慢气的习惯,连连摆手道:“使臣不必多礼,和氏璧带来了吗?”
秦昭襄王写信给赵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无非是想要惹是生非,虽然向往和氏璧的风采,若真要用秦国十五座城池来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但是他亲眼看到了和氏璧后,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拼死要夺取它——它的那种质地和光泽,当真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拥有它,就仿佛芳华绝代的美人的诱惑,令人无法抗拒。
毕戎道:“大王,赵国使臣到。”
秦昭襄王心中反复盘算,究竟还是爱惜玉璧,怕蔺相如就此撞碎,弄得个一拍两散的结局,连忙道歉道:“等一等!使者君何须如此?寡人怎么敢失信赵国呢!来人,快取地图出来,为使者君指出预备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
秦昭襄王坐在正首,他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颧骨,细长的眼睛,短小的下巴颏,脸色灰黄。这位国君已经四十二岁,早过了不惑之年,却依旧未能掌握实权,秦国国政仍然在母亲江芈一党手中。长期不得志的郁闷明显写在他的脸上,然而当他看到蔺相如双手捧着木盒进来时,眼睛里一下子有了难以言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