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合法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一个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来生,你今生就空过了!
一个菩萨,你可以有一个不满意的过去,你也可以有一个不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未来。就是你要觉悟,而觉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人,当你面对某一个人事痛苦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忏悔。对啊,去佛堂忏悔。你自己的业显现出来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这个人的感受,是自己两个手掌把它摩擦创造出来的。所以个人的感受,这个是。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过去,下一个想像就看你的未来,这个想就很重要了。
戊三、明想阴即藏性
这个想它有两个相貌: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合法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心性本来是没有快乐、痛苦这一件事情,但是突然间无缘无故,在过去的某一生当中,遇到某一件事情啊,就以二手掌,这个二手掌,比喻这个根、尘,六根面对六尘,可能你是眼根看到佛像去礼拜,或者看到僧宝去供养,或者遇到法宝种种的赞叹学习。这个根尘,六根攀缘清净庄严的六尘。这个根尘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过去六根去攀缘五欲的六尘,在那个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的感受,今生的感受创造出来了。
那么这个感受有四种——涩、滑、冷、热。蕅益大师说:这个涩─苦涩,就是什么呢?三恶道痛苦的感受。这个滑指的是人天的安乐感受;这个冷是二乘的这种偏空枯寂的感受;这个热呢?是菩萨慈悲荣耀的感受。这四种感受,就是这整个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生六根攀缘染净的六尘,然后相互的作用(就是:造业),就把你的感受创造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感受亦复如是。说这个感受也不真实,个人的循业发现。
第一个、於境取相:感受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想阴它开始去攀缘一个相状,他心中肯定有一个相状,可能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相状。
第二个、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就是分别,产生善良的分别、产生邪恶的分别。
总之,身为一个想象,第一个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第二个在上面不断的分别,然后开始准备造业了。想就到了思,下一个行阴就开始造业了。我们看这个想阴对我们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象力。
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我可举一个很清楚的事情:比方说,我们有一群人,四、五个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个人讲一句话,三个人听,觉得没什么,其中一个人听了就很痛苦。那你说:你的痛苦感受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是这一句话引生的。不对!如果这句话,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痛苦,那其他的人听到,都应该痛苦才对啊。其他三个人听了都没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问题。我们自己这方面:可能我们曾经去毁谤过别人,我们曾经有口业过。所以这一句话,应该说:这句话,去启发我的业力。它只是敲门,那真实的感受是你的业显现出来的。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
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在的人事永远只是一个助缘,没有一件事情是离心别有的,离开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体验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团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讲经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团待着。我就看这个人啊,一个人发心出家了,又走了,来来去去看了几百个。你看一个僧团,我们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僧服,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脸,有些人内心充满了快乐,很奇怪啊,同样的环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讲,因为在家人,有些人福报大,住大房子,我们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报大小,你来到僧团是一视平等。但是同样的环境接触的时候,福报大的人,他的善业力强,他跟外面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他自己变现的这一部分是快乐的。你有罪业的人,你本身的罪业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变现这一部分是苦恼的,这个人循业发现。
你迟早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们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一生,我们错误的痛苦的历史一再的重演,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