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古代汉语 > 第11章

第11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子曰:"非吾徒也[1]"非"字是否定副词,下文就要谈到。①。……"(论语·先进)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字来加强肯定,用副词"非"字来表示否定。先看用"乃"字的判断句: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从上面这些例句里,我们不难看出,判断句用"乃"字,肯定的意味强,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申明的口气。"吾乃梁人也",这意味着"吾非燕人""吾非赵人"等等。这种用法的"乃"字相当於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里,"乃"字还可以加在"是"字的前面,说成"乃是"。

(论语·为政)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这样,好像不是判断句,其实仍是判断句。例如: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再看用"非"字的判断句: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是)君之惠也。(左传成公三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主语,"寡君之愿也"是谓语,其馀由此类推。

有些判断句由於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出现,所以省略主语,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里。例如: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