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动。例如: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试仍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结构相同。前一个"朝"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降武",《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移到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
使姜氏惊。惊姜氏。
晋侯使赵盾饮酒。晋侯饮赵盾酒。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於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举例说,"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使他打了败仗),意义就是一样的了。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杜预注:"已死复生,白骨更肉。")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第一例"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肉"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为"生死""肉骨"是两个动宾结构,所以中间能用"而"字连接。第二例"国"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古代汉语里名词用如使动的情况非常罕见,这里就不多谈了。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正"字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下面各句中的形容词是使动用法: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惊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