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
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牛马走仆侧闻贱事请略陈固陋幸私心穷谨再拜至於敬词则有:
足下辱赐教左右后代的书信,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有些已经变成客套,这是读古人书信时不可不知的。
(八)夸饰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於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
(丙)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丁)东隅已逝,桑愉非晚《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二,要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同一个典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因此,要了解作者的意思,必须从上下文去体会它的连贯性。在《滕王阁序》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好在君子能预见事物的动向,旷达的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越老越应该健旺,哪能有衰老的想法;越穷困越应该坚强,不能丧失高尚的节操。喝了贪泉中的水,反而觉得清爽;处在涸辙般的困境,却仍然心情欢畅。北海虽然很远,凭藉着旋风还是可以达到;早上的时光错过了,傍晚的机会能利用也不算晚。
骈体文在这些地方似乎做到了言简意赅,但是,既然意思是迂回的,也就比较隐晦,读者要费心去揣摩。现在举一反三,使大家知道怎样去应付这一类句子,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史记·淮阴侯列传)
飞馆生风,重楼起雾。(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某些人名地名,以及某些特殊的物名,可以用作极度形容语。上面所举的"死或重於泰山"的泰山即是一例;由於泰山在古人看来是最高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七)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司马迁为李陵事受了宫刑,遭到了冤屈,但是他在《报任安书》中只说"明主不晓",不敢直指君上的罪恶。邹阳为梁王出谋画策,梁王却听信谗言,把邹阳下在狱中,并且准备杀死他,这也是冤屈的;但是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却只说"左右不明",不敢直言梁王的愚昧。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心里实际上是痛恨后主宠任宦官,但他在《出师表》里却只说:"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话也说得很含蓄。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从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外交辞令是委婉语的一种。古人(特别是上古时代)的外交辞令,往往是拐弯抹角、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曲折到那种地步,不但后人不那样说,有时甚至使后人很难了解本来的用意。《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意思是说:"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同盟。"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意思是说:"即使跟您相遇,也非打您不可。"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意思是说:"那么我就要率领诸侯来攻打你们了。"
谦词也是委婉语的一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待罪辇毂下",又说"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里所谓"待罪"、"厕"、"下大夫"、"陪"、"末议",都不能按字面解释;实际上"待罪"只等於任职,"厕"只等於位置(动词),"下大夫"只等於群臣,"陪"只等於参加,"末议"只等於议事或议政。
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别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用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即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为例,除了上述的谦词以外,其他谦词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