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回答在上的提问。左传隐公元年:"公问之。~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意:有时"对"并不是真回答什么问题,只是在上的说了,在下的接着说,也叫"对"。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曰:'君何患焉?'"又宣公二年:"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字一般只用於对上回答,对下回答则不用"对"。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这里不能说"子对曰"。
(二)面对。史记万石君传:"~案不食。"曹操短歌行:"~酒当歌。"
404.【许】
(一)应允,跟"辞"相对。左传隐公元年:"亟请於武公,公弗~。"又僖公五年:"弗听,~晋使。"汉书张禹传:"以老病乞骸骨,上加优再三,乃听~。"现代有双音词"允~"。注意:上古的"许"字和现代的"许",意义虽然非常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上古的"许"字一般只有"应允"的意思,没有"容许"的意思。
(二)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水经注渐江水:"山有石壁二十~丈。"〔几~〕多少。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地维绝。"岑参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这个意义后来读shé。
(三)读zhē。转,反转。战国策西周策:"周必~而入於韩。"引申为弯曲。淮南览冥:"河九~注於海。"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腰事权贵?"又为使理屈。胡铨上高宗封事:"引古谊以~之。"
401.【戮】
(一)杀,处决,处以死刑。左传成公三年:"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於宗。"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者也。"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僇"。
(二)"戮力"二字连用,表示"合力""并力"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将~力而攻秦。"又淮阴侯列传:"相与~力攻秦。"在这个意义上又写作"戮"。
(三)〔何~〕何处。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又为如何,怎样。谢朓在郡卧病诗:"良仪意何~?"〔如~〕这样。指达到这样程度。朱熹观书有感诗:"问渠那得清如~?为有源头活水来。"
405.【省】
402.【问】
(一)提出问题,询问。左传隐公元年:"敢~何谓也?"引申为追究,责问。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汉书龚遂传:"吏毋得~。"又为问候,慰问。汉书张禹传:"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
(二)赠送,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之。"汉乐府有所思:"何用~遗君?"
(三)音信,书信。曹丕与吴质书:"书~致简。"
40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