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642第三卷(下)各门艺术的体系(续)
标志出飞驶的时辰。①
c)抒情诗的历史发展
上文关于抒情诗的一般性质和较详细的特征,抒情诗人,抒情诗的艺术作品以及抒情诗的种类这些问题的讨论已足以说明,特别在诗的这个领域里,只有用历史方法才能进行具体的研究。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其它诗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受到的民族和时代的特点以及诗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影响,比在抒情诗里更深刻,所以就抒情诗所能作出的一般性结论不仅不能应用到其它领域,而且只能具有抽象价值。但是我愈感觉到抒情诗派生种类的复杂性,也就愈觉得事实迫使我不能在这方面进行历史的研究。所以我只能就我对抒情诗的一些认识作一个简短的概述。
就许多民族和个别诗人的抒情诗的作品进行分类,我所依据的分类原则还是和在史诗里所用的一样,就是艺术的发展一般采取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就按照这三个基本类型来叙述抒情诗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东方的,其次是希腊罗马的,最后是斯拉夫民族,罗马系民族和日尔曼民族的。
知识,学问和文化修养在这些诗里一般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这一切这样建立起的关系之中主导的突出的因素还是诗人的主体性,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的正是这主体性,但是主体性的立足点在这里却比在正式的歌里较为广泛和较带普遍性。例如意大利诗人在他们的十四行体和六行体里特别提供了精巧思索与感情相结合的光辉范例。它们不是以静观内省的方式去直接表现具体情境中的惆怅,愁怨和希冀或是对外界事物的观感,而是左顾右盼,巡视神话和历史,过去和现在,而同时却始终回到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到聚精会神地默省自己。这样的文化修养既不适合歌的简朴风格,也不适合颂体诗的崇高风格,因此这种诗一方面不能歌唱,另一方面却有办法弥补不能歌唱的缺点:它把语言本身及其响亮精巧的声韵变成一种文字的和谐的乐调。此外,挽歌体在它的音节,感想,以及对情感的描述等方面都接近史诗。
3c)抒情诗这个领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表现方式为特征的,在近代德国人中间突出地显示出这个特征的是席勒。他的大多数抒情诗,例如《恬退》,《理想》,《阴魂的国土》,《艺术家》,《理想和生活》等等既不是本来意义的歌,也不是古代人所理解的颂体诗,书信体诗,十四行体诗,或挽歌体诗;它们和这一切都站在不同的立足点上。它们的特点主要在于内容具有宏伟的基本思想,诗人既没有为这种内容弄得
-----------------------------------------------
第三章诗
542
(一)东方的抒情诗
·第·一,就·东·方抒情诗的较具体的情况来说,它和西方抒情诗的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东方诗按照它的一般原则既没有达
①原文是席勒的《钟的歌声》最后一章中的摘录,由译者试译出。
-----------------------------------------------
神魂颠倒,像古代酒神颂歌所表现的那样,也没有受激昂情绪的压迫和他的伟大的对象进行搏斗,而是始终是这种内容的绝对主宰,从各方面把它充分展现出来,显出他所特有的诗的思索,昂扬的情感和全面的观察,以及他在运用意像高华而音调铿锵的词藻和既简单而又动听的节奏和韵方面所显出的惊人的魄力。这些宏伟思想和基本旨趣是席勒毕生献身来宣扬的,所以显得是他的精神中最珍贵的财富。但是他并不是独自微吟或是像歌德那样在社交场合歌诵,而是像一位歌手,把胸中蕴藏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意蕴传达给一群聚会在一起的最杰出的人物。他的歌调的声音就像洪钟,就像他自己在《钟的歌声》那首诗里所说的:
荡漾在蔚蓝的天空,凭高俯视下界的众生,钟声啊,你这雷霆的近邻,你响彻了诸天的星辰。
你该是天上来的声音,像组成合唱队的星群,歌唱创世主的光荣,引导戴花的太岁运行。
祝你的金口玉音,只歌颂庄严和永恒,时时刻刻奔波摆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