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由于这种“首足倒置”,黑格尔既未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也没有真正摆脱康德的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然“首足倒置”了,而思维所能得到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又终止于“绝对”或最高理念。这就对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都划了止境。止境以内是“此岸”,一切都仿佛可知,止境以外便是“彼岸”,一切便不可知了。有人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只能应用于过去,不能应用于未来,也就是指他把未来划到不可知的“彼岸”。从此可见,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致命伤就是“绝对”这个概念。这个“绝对”就把他的本来带有革命性的辩证发展观点扼杀了,教人安于现存秩序,对未来极端悲观。辩证发展是无限的,不能说到了时间上某一阶段就达到“绝对”的高峰或终止点。“绝对”与“相对”是统一
-----------------------------------------------
译后记
373
的,不能离开“相对”而有所谓“绝对”。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认识也就不断提高和深入。这个道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反复阐明过,毛主席在《实践论》里也作过精辟的发挥:
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派,前者认为主体认识造成了客观世界,后者认为客观存在的“理”或规律具体化为客观世界。黑格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同时又是集过去各种唯心主义之大成的。他的出发点是“精神”或“心灵”,不过他所谓“精神”或“心灵”并不是某个人或人类中某一部分人的头脑的作用或活动,而是超然于
-----------------------------------------------
译后记
173
“有限的”具有肉体的人类之外、弥漫宇宙、涵盖一切的客观存在的“理”或“理念”(Idee①)。客观物质世界就是由这“理”外化或具体化出来的。“理”是一般,具体事物是特殊。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按他的辩证法演化出来的。他认为抽象的普遍的“理”本身中就含有它的对立面即具体的个别事物。这具体个别事物就是“理”所外化的另一体。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
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
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现实世界的
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
“理”在未外化为具体事物时,只有抽象的普遍性;事物在未受到“理”灌注生气时,也只有抽象的个别特殊性,都还不算真实,须互相否定,互相成全,才形成算得真实的统一体。每一事有每一事的理,顺辩证发展的上升次第,理与事各有高低等级,到了最高级,便是涵盖一切理与事的“绝对”。未外化为具体事物的抽象的理叫做“概念”。在外化中具体个别事物否定了“概念”的抽象普遍性,事物同时也受到概念的否定,二者统一,成为具体的“理念”,理才成为真实的理,事物也才成为真实的事物。“绝对”或最高理念便是万物万理的统一,又叫做“太一”。黑格尔替理念下的定义是:“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就是这个意思。从此可见,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实即唯理主义,其要义是理与事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亦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以及哲学与历史的统一。它否定了康德的不可知论,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
①这个词本义是“印象”或“观念”,引申为柏拉图的“理式”和黑格尔的“理念”,客观唯心主义实际是唯理主义。
-----------------------------------------------
273美学第三卷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思维决定存在还是思维反映存在。黑格尔不从具体客观现实出发,而从一整套逻辑概念出发,企图从逻辑概念推演出客观世界,实际上是“首足倒置”,显然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用一个简明例子一针见血地驳斥了黑格尔的理念产生客观世界的谬论,他说,“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所以上文引过的恩格斯肯定黑格尔的辩证哲学的那句话:“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译者注)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这虽是从黑格尔的辩证发展大前提出发本应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黑格尔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从他的辩证发展大前提得出应得的结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