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明朝定都于金陵,天文台便设在金陵,但是朱棣登基当年时,便重开了北京天文台,这样大明就有了两处天文台。这些年来,北京天文台记录了不下于1400个运行在华夏天空中星星的情况,可以精确地预测日蚀和月蚀,确定了南半球南十字星和老人星的位置。
星相研究准确,就可以精确定位世界各地的位置,还可以用“过洋牵星”之法,确定海洋航线,其意义十分重大。
钦天监研究天象,觉得只以北京和南京两地天文数据不足以参照、对比,商议一番后,觉得若是在异域他乡也能建几处天文台,定时向钦天监报送数据,更有利于对天象的研究,可这么大的事,钦天监监正也只是个七品小官,哪有胆量向皇帝进言?
难得夏浔这么大的官儿身负巡察监管北京营建事宜,若是由他来向皇帝进言,这话语的份量便自不同,所以陈文涛鼓起勇气,来向夏浔谏议。在夏浔面前,陈文涛有些胆怯,吞吞吐吐的,半天才说明来意。
夏浔听了略一沉思,便朗声笑道:“这是好事啊,只是周边诸国,大多不甚稳定,若要建天文台,眼下来看,只有朝鲜和日本才有可能,你看这两地如何?”
客堂里两位官员正坐在那儿吃茶,相互攀谈说话,夏浔迈步走了进来,弦雅道:“两位大人,我们老爷来了!”
两位官员赶紧放下茶杯,趋前拜见,一经通禀名姓,原来其中一人是瀚林院五经博士叶锦廷,另一人是钦天监监副陈文涛,两人虽然同到馆驿,却不是为了同一件事而来。
瀚林博士叶锦廷是从金陵来,因那《永乐大典》已然编撰完毕,永乐大帝赦令其护送大典到北京,储放与北京城中。
这部宝典集合了全国数千士林名流,穷尽三皇五代之至大明永乐年止所有典籍文章,可谓旷世之宝、无价之宝。永乐要兴这文教盛事,固然是为了天下士林之心,可是这样一部学术总纲,既然编撰完成,当然不舍得置放宝库,任它腐朽。
只是编撰这部宝典,耗资甚巨,如此庞大的一部丛书典籍,即便由朝廷来印刷发行,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况且这部宝典包罗万象,士民百姓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整部,也不需要留存整部宝典。
陈文涛大喜,连声道:“使得,使得,在这两地建立观星台的话足矣!”
夏浔笑道:“既如此,你们便把详细的情形写下来,本国公给你们呈报御前!由皇帝下旨,敕令朝鲜国和日本国分别建立天文台,以配合我大明钦天监之星象研究!”
陈文涛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拜辞而去。夏浔想想刚从纪纲那儿回来,今天是不可能有消息传来的,离开一下却也无妨,便对叶锦廷道:“叶博士,赵王要两天后才会回来,我先与你去把《永乐大典》存放入宫,等汉王回来,再就版印发行事宜与殿下商议。”
朱棣还记得夏浔当初所说的办法,可着各书坊誊录,各自雕版印刷其中一部分,独家发行贩卖。这样既可以让这部学术宝典真正的用之于民,利之于民,又可以让它开枝散叶,遍行天下,所以宝典运到北京之后,就要立即依此办理。
夏浔现在身负秘密使命,朱棣并不想让他分神再去操办此事,这件事本来是要赵王牵头,行部操办的。不过整个计划本来就是出自夏浔手,所以朱棣命叶锦廷运宝典到北京时去见夏浔。
并不叫夏浔操劳此事,不过整个安排却由他督查谏议,配合赵王和行部。叶博士赶到北京之后,马上去见赵王,结果赵王不在京里,现如今那运送宝典的一辆辆大车还停在城里未曾安置呢,所以就急急转来拜见夏浔。
夏浔听他说明来由,又问钦天监陈文涛来意。陈文涛所言却是关于天文台的建设事宜。
北京本有一处天文台,是从金朝时候起开始建立的,金灭北宋后,从汴京将天文仪器运至北京,建造了一处天文台。元朝建立后,又扩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郭守敬就是在这处天文台上夜观天象,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同现在世界公认的数值仅差了26秒,精确度高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