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六章 回王家族
不过,即便如此这也是莫大的恩赐了。清代非爱新觉罗家族和‘蒙’古各部汗王之外还能获得王爵的,寥寥可数。
五代回王去世之后,乾隆下旨绘像紫光阁,并由其能力比较强的次子继位,这就是六代回王。六代回王做了没到十年就去世了,传位到七代回王。
七代回王同样对大清忠心耿耿,七代回王每隔七八年就要去京师觐见皇帝一次,受到当时当政的乾隆帝、嘉庆帝的封赏。在此期间,七代回王带上了双眼‘花’翎,穿上了黄马褂。
嘉庆十八年,七代回王去世,其长子伯锡尔继位,是为八代回王。此时当年发动叛‘乱’的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已经长大***,此人野心勃勃,妄图完成祖父遗愿,统一新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张格尔在南疆聚集上万叛军,占领南疆,张格尔自称苏丹。当时清廷从盛京调集‘精’锐八旗三万人,开赴新疆征讨叛‘乱’,八代回王伯锡尔又和其先祖一样,组织人马、物资、情报给清廷以大力支援。
木罕买提夏本是‘蒙’古人,还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是为了方便统治,其自称为“圣裔”。后来几代回王也坚持称自己是默罕默德的子孙,不过到了近代,回王统治已经坚固了,“圣裔”之说也不再被回王家族提起了。哈密回王的族谱上,已经明确的标明了,他们是‘蒙’古人的后代。
第二代回王是木罕买提夏的儿子额贝都拉,他才是理论上的首任回王,因为从他开始,他们家族才被中央政权承认和支持。
额贝都拉继位之后,正遇上‘蒙’古的准葛尔汗国扩张,哈密被迫成了葛尔丹的下属。后来康熙帝征讨准葛尔汗国,额贝都拉坚定的站到了清朝一边,给清朝提供兵力援助,粮草援助和情报援助。为康熙征讨葛尔丹提供了莫大的支援,立了一大功。
在康熙帝平定了葛尔丹之‘乱’后,额贝都拉被授予了极大的权限,他甚至有权在哈密贩卖人口。也就是说,哈密极其附近方圆几百里的地区成了额贝都拉的‘私’人领地。
额贝都拉对朝廷那也是极尽恭敬,曾经送一种甜瓜上供给康熙帝,康熙吃了之后龙颜大悦,赐名哈密瓜。从此以后,哈密瓜就成了贡品,其名号也在全国传遍了。
在张格尔叛‘乱’彻底平定之后,道光帝晋升伯锡尔为郡王。所以说,严格来讲,伯锡尔这一代才是真正的哈密回王。
不过,伯锡尔这个王爷当的也不那么舒心。他虽然名为王爷,可是毕竟地盘太小,而且都是贫瘠之地,所以伯锡尔做事都是谨小慎微的,生怕得罪任何一个朝廷的实权派。
伯锡尔家族在哈密那就是绝对的土皇帝,所以也就免不得有一些什么欺压百姓的事情发生。道光年间,林则徐因为引发了鸦片战争,所以被道光帝免职,发配到伊犁。林则徐到哈密之后,当地百姓纷纷的找这位大人来告状。
按理说,林则徐不过就是一个被革职发配的罪臣罢了,自身都难保,伯锡尔根本不必怕他。但是伯锡尔胆子还是太小了,听到有人告状,立刻就向朝廷写奏折检讨自己的错误,并且将自己家的上万亩耕田捐了出来。
第三代回王没什么功绩,但是其曾经擒获了准葛尔大汗葛尔丹的儿子,将其送‘交’给了朝廷。***回王曾经多次协助朝廷击败‘蒙’古,立有大功小功无数。其先被加封为镇国公,然后又升为贝子。
第五代回王名叫‘玉’素甫,他就任之时,已经是乾隆年间了。乾隆一生最是好大喜功,其年老之时,号称“十全老人”。所谓的十全,就是指其在位期间,取得了十场战争的胜利,其中有一场就是“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大小和卓实际上就是两个“圣裔”,本来朝廷是在新疆实行的双线统治,也就是说朝廷在新疆驻兵,但是新疆的具体事物,都由大小和卓负责。换个现代点的说法,也就是说大小和卓对新疆有“治权”,没有“主权”。
但是大小和卓却不能接受这种统治方式,于是就发动了叛‘乱’,最终被乾隆***。从这次之后,朝廷对新疆的统治力大增,新疆才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在这次战役之中,哈密回王家族又给清廷提供的巨大的支持。向来好大喜功的乾隆自然不吝赏赐,先将五代回王‘玉’素甫从贝子提拔为贝勒,然后又让其带郡王衔。所谓的戴郡王衔,并非真正的郡王,只是在某些方面享有郡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