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劝降书
“出自王使君之手,定然是稳妥的。”郭绍不加犹豫道,不过还是接过来瞧了一遍。由于他刚和人商量如何谋反,忍不住又留意了王朴一眼。
黄璨见状,又道:“还有,前阵子朝廷不是从海路派了人去联络辽国和北汉吗……咱们若是投降太快,北方都来不及攻周国腹背以为策应。”
一行人返回中军行辕,正遇到王朴。王朴道:“老夫写好了劝降书,正想让郭将军看看。”
李煜听到这个资历见识还很浅的官儿说得头头是道,还是没生出什么希望,主要是形势太糟糕了,国境东面就剩一座孤城。
郭绍与几个武将从破院子里出来,从覃石头手里接过缰绳便翻身上马。别的人也上马,随即响起了“驾、驾”的几声吆喝。
无论将来的庙号是不是太祖,现在都是称帝,权势声威和开国皇帝没有二样,无非图个名;可做了太祖也是一个污点骂名,还要来作甚?况且,郭绍对这个时代的家族祖先缺乏认同感,光宗耀祖的心理需要也就不存在了……之前李处耘等人不想苦劝郭绍,可能就是觉得为祖上增光是郭绍自己的事;他自己都不顾了,外人劝他作甚?
这时一个大臣不高兴了,说道:“黄状元出口成章,为何不为陛下想出一个退敌之策?”
天下大势能走向统一稳定,(后)周两代雄主和文武大臣的励精图治功不可没,无论怎么掩盖都洗不清后来者摘桃子的本质。
黄璨道:“派人散布郭绍会谋反称帝的消息,乱其国内。”
郭绍越想,越觉得自己与郭威的爷爷“相认”是比较稳妥的法子。自己是受周朝恩惠起家的,承认太祖郭威的地位,起码吃相要好看一点;否则就像后来的宋朝,没法洗掉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的诟病。
“这样空口说,有人会信?”那人道。
他又想起了在东京兵变后的事,王朴在那节骨眼上故意进言、建议预防武将权力过大;当时太后和郭绍是一个鼻孔出气,王朴的上书一点作用都没有,唯一的用处是表明他的气节和忠诚。王朴这个人还是很在乎名节的,所以郭绍前期密谋阶段不能让王朴参与,哪怕现在与王朴的私交已经很不错。
黄璨正色道:“那郭绍已是殿前都点检,周国朝廷最高的武将,又有平叛二李、攻灭蜀国的大功,这回若是我国不存,再被他立下大功;照中原的老路,他不谋反?这回正好,大军在外,他掌握兵权,带兵回京时是谋反称帝的大好良机!这种话能叫散布流言么,诸位且想想,郭绍是不是真会称帝?”
郭绍还记得一个书上看到的故事……历史上赵匡胤称帝后,路过王朴的画像前,说“如果这个人还活着,我没法得到皇位”。这算是从德才两方面的褒扬吧?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许多人此前没有想那个事,经黄璨一提,众人都猜测郭绍可能真会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