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盛唐烟云 > 第三章 国殇【五 下】

第三章 国殇【五 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凭借着这份拥立之功,裴冕终于也位极人臣,做了灵武小朝廷的中侍郎、同中门下平章事,权力达到了臣子所能触及的最高点。然而,虽然作为大权在握的宰相,裴冕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不安稳。论名声和资历,他比不开元十二年就做了奏授秘省校郎的房琯;论手中实力,他也比不征战在外,将史思明部牢牢堵在井陉关以东不得寸进的郭子仪,李光弼;论根底深厚,他甚至比不原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等,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善于揣摩皇帝陛下的心思,事事做到别人前头。

几桶毒酒的日后影响如何暂且还看不出,然而在短时间内,却使得灵武小朝廷的实力如同被吹了气的猪尿一样飞速膨胀了起来。临时加盖的国库堆满了铜钱和丝帛,临时修建的牧场也跑满了骏马和牛羊。专门为李亨和文武官员修建的温泉行宫更不用说,几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迅速增长,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皇帝陛下已经可以在四季如春的汤泉暖阁中处理朝政了。

李亨不满意于灵武小朝廷的单弱,急于扩充实力。崔冕当然要想尽一切手段达成目标。尽管这些手段,在别人看来都过于匪夷所思,过于急功近利。而左相房琯,此刻也跟崔冕一样,迫切需要做到一些常人所不能之事,稳固地位。因此与崔冕彼此呼应,沉瀣一气。

没了王鉷这个大靠山,裴冕也就跟着被踢出了官场。好在他精神甚为坚韧,用尽浑身解数,又投于当朝权相李林甫麾下。不料连官服还没等穿戴整齐,李林甫又重病亡故,子孙党羽皆被杨国忠一网打尽。

那当朝第一重臣裴冕,早年试水科举,届届铩羽而归。好不容易搭了京兆尹王鉷的门路,在其帐下做了一个判官,偏偏王鉷又因为过分跋扈,惹得李氏皇族和杨氏外戚联手打击,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为投靠得晚,职位低微,所以裴冕受到的牵连不大。仅仅是割除了官职,逐回故乡交地方官员监管而已。回到家中休息了几个月,他重新振作精神,起身再战。这回终于投得了个好东家,成为哥舒翰帐下的一名司库参军。

也有人真心担忧国事,觉得皇帝陛下和朝中诸位新贵的举动不太妥当,写了表章劝阻,但这些表章连皇宫都没机会进,全都被裴冕、房琯、鱼朝恩等人直接丢进了废纸堆。也不怪裴、房等新贵无海纳百川的肚量,实在是大伙都有说不出苦衷,早已经无法回头了。

哥舒翰素有慧眼识珠之名,所看中的英才,皆奏请朝廷委以重任。裴冕也借着这股东风,与来瑱、鲁炅、王思礼、高适、李承光、管崇嗣等人一道,平步青云,从司库参军升任为河西节度使衙门的行军司马。

大唐帝国地广万里,中间又隔着安禄山的叛军,朝廷的命令当然不可能迅速传达到每名领军的节度使、镇守使、都督手里。但是距离灵武较近的几支力量,却率先体验到了天子的豪情壮志。有人欣然领命,有人含糊其词,有人则使了些小手段,让传旨钦差连同圣旨,一并消失在半途中。

哥舒翰潼关兵败,麾下众将或降或散。裴冕因为被哥舒翰留在了河西处理军中杂务,从而得以幸免。在哥舒翰投靠了叛军,河西节度府人心惶惶之际,裴冕“果于用事,兼善变通”的特长终于得到了发挥的机会,与几名留守官员一起,突然发难,铲除了节度使府中准备响应哥舒翰号召向安禄山投降的国贼,然后带着剩下的五千余名老弱病残,赶往京师勤王。

手中有了这支“劲旅”撑腰,灵武朝廷的底气就与先前明显不一样了。再不肯低声下气地求着各路征战在外的大唐军头们承认自己的唯一合法地位,而是开始指手划脚,要求节度、镇守使和都督们,必须按照朝廷的最新命令行动。

半路,恰恰遇到了向西北逃难的太子李亨。裴冕当机立断,保护着惊魂未定的李亨掉头赶往灵武。随后,又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等人一起,将李亨推向了皇帝的宝座。

这些还不是最明显的政绩。事实,收益最大的,是由朝廷直属的龙武军。从先前的三万人迅速膨胀到了七万挂零,并且当中近半为骑兵,着实称得是兵强马壮。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