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法正议政
荀彧和成英则有些惊讶,第一次对法正这毛头小子刮目相看。(未完待续。。)
罗征讶道:“若真能取了汉中,我军自然能占据战略主动,进可攻、退可守,可问题是汉中易守难攻,张鲁在汉中又极得人心,更有三万兵马,本将军与军师也商议过,都觉得若取汉中,除了强攻之外别无他途,不知孝直有何高见?”
罗征摆了摆手问道,自从攻下长安,他就一直在留意中原和河北局势。
荀彧、成英也忖目视之,相听听法正这个毛头小子有什么高明之处。
“哦,结果如何?”
法正四面拱了拱手,朗声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士族门阀虽然习礼义、明忠孝,但说到底,所图也不过名利二字,除了那些皓首穷经、一心钻研学问的隐士鸿儒,又有几人能视名利富贵如粪土。这两年凉州休养生息,主公又不遗余力的鼓励农业生产,大肆扶持商贾,凉州的皮货、瓷器等物资大兴其市,汉中士族从中交易贩卖也得到了不少好处。在下曾去过汉中几次,别看汉中士族嘴上说的好听,因主公大肆屠戮士族而口诛笔伐,实际上却对主公主治下的许多政策向往之极,特别是对于种植金米十分热衷,只是弄不到足够的种子罢了。唯所痛者,主公抬高贾价的地位,甚至对士族门阀不遗余力的打击,让天下士族十分敌视。若主公能善待汉中士族,答应不触动汉中士族的根本利益,在下愿前汉南郑,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汉中士族迎接主公入南郑。”
法正斟酌了下言辞,才道:“西川殷富,主公可不趁刘焉死后,益州局势不稳,先拔汉中张鲁,再南下取了西川。如此主公坐拥关中千里沃野,又兼领西凉彪悍之地,西川生民之富,待数年后局势平稳,引军出函谷东进,天下还有何人可挡?”
罗征点点头,“凉州不过数十万百姓,支应关中确实不容易!”
罗征道:“孝直有所不知,我军的战略重心始终都在中原,取河套的话,我军大可以战养战,甚至驱羌胡之众而击匈奴、鲜卑,不会影响到关中的休养生息。西川不同,一则蜀道之难,有难于上青天之说,就算本将军尽起大军前往,也未必能打下西川;二来川人向来排外,西川又是士族门阀的天下,不比关凉之地,就算本将军能打下西川,得不到西川士族的支持,也会深陷泥淖,光是镇压叛乱,就够本将军喝一壶了。”
旁边荀彧答道:“关中百废待兴,近百万百姓居无定所,食不裹腹,凉州去年虽然大获丰收,但治理关中已经入不敷出,今年虽然也是个难得的丰收年,但所产钱粮大半还要用于治理关中,只要要到明年秋粮下地,钱粮才能有所盈余。所幸有金米高产,否则主公就算打下关中,想要让关中恢复元气,至少也得五到八年时间才行。”
贾诩也道:“取西川之事,在下与主公也曾商议过,现在的确不是时候,我军的大半精力要放在中原,绝不能让中原河北统一。若取西川,我军的兵力势必要被拖住,而且时间也绝对不会短。孝直的想法是好的,不过就目前来说,若是中原河北统一,对我军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取西川的好处。一旦中原河北统一,就处主公取了西川,届时也未必还能再出得了函谷关,这是我军的战略重心,孝直有空的话不妨多研究一下。”
成英匆匆奔进内堂,向罗征拱手道。
罗征听的精神大振,法正的这番分析,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十分清晰明了。
“主公,有消息了!”
贾诩早就知道法正极富智谋,到也并不意外。
长安,罗征官邸。
罗征琢磨了下,问道:“我军出关中需要几年?”
法正点点头道:“主公和军师说的是,在下受教了!”
“三年!”
顿了下,又道:“不过在下以为,就算我军的战略重心在河北中原,眼下非是取西川的时候,也应取了汉中。汉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牢牢堵死了益州出关中的门户,只要主公取了汉中,则进可攻略西川、退可据险而守,在战略占据主动。更重要的是,汉中要远比西川易取,若谋划得当,并不影响关中的休养生息!”
成英道:“袁绍在以北设计卢奴大破公孙瓒,乘胜追击两百里,公孙瓒的数万幽州军大半被俘虏,余者亦大半逃散,连军事重镇范阳也丢了,公孙瓒逃到了蓟县,身边只剩下不足三千兵马,已经元气大伤。不出意外的话,袁绍不出三年便可平定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