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单位新职位
和所有的衙门一样,为了防火防盗防被雷劈,衙门里都没有大树。
院子里立了几口碑,定睛看去,正是朱元璋所写的《大诰》,内容不外是警告官员们要廉洁奉公,休要残害百姓,否则国法难容。
周楠对朱重九这篇杀气腾腾的文章嗤之以鼻,要想马儿跑,总得喂些草。就知府衙门这规模,一年下来,没几万两银子的根本就维持不下去。可一个知府的每年俸禄才多少,五十两有没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照磨,这几大官员的所有俸禄加一起,不超过三百两,还要养家糊口,要想做事,可能吗?
这制度上先前就要缺陷,老朱家太天真太抠门。
内容毫无价值,倒是字写得不错,显是名家手笔。
第二日,周楠带着对新岗位的兴奋和担忧顶着熊猫眼去了府衙。
古人有官不修衙的传统,说句实在话,安东县的衙门破破烂烂的,又小,很多房子因为年久失修,畅风漏雨,每年都要简单休整。而这府衙却好大一片建筑,都是白墙青瓦,显得整洁。
在这样的地方上班,应该是一件让人非常愉快的事情。
在签押房说明来意之后,等了半天,就有一个衙役过来引周楠进去。
跟着衙役一路走去,里面又有不同。府衙分为前后两部,不用说,后衙是知府居所。
正观摩着,推官就传周楠进去。
淮安推官姓熊,名仁,身材不高,是个大胖子。此时天气尚不热,又是早晨,熊仁官袍的掖下还是有两团明显的汗湿。
同时到场的还有另外三个知事,周楠上前一一见礼。
明朝下级官员见了上司,也没有跪拜一说,只作揖了事。正要五体投地,那是觐见皇帝时才有的礼仪。
前衙则是各大部门的办公场所,分为正堂、同知厅、经历厅、理刑厅、礼吏兵刑工户六房。
除了这些部门,还要诸如巡检司、江防厅、司狱司、课税局等外派机构,分驻在城里城外各处。
中国自古都实行的是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国家公务人员的数量都少。比如一个县级政区,也就知县、县丞、主薄、巡检四个官员,再加上县学和六房典史,不超过二十个人吃皇粮。
等到了府一级,几百万人口,事务繁多,官员的数量就开始膨胀,衙门规模也大得惊人。
很快,周楠到了理刑厅,在院子里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