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节 抉择(1)
所以,只能行束水攻沙,来扬汤止沸
明清两代之所以只能选束水攻沙,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人口太多,不可能再像王景那样,扩大河道。
且,当时的黄河泥沙含量,已经突破天际,再想通过加大河道,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治河,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上的。
彼时,王景理论的基本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
特别是在巨野泽,因为黄河泥沙大量涌入,数十年来,巨野泽内沉积了大量的黄河淤泥,由此大自然制造出了一片面积超过一百里的可垦肥沃之地,并将在未来数百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后世山东的巨野、假象、珲城等地。
如今,若是提前修造这一运河,那么不仅仅可以加快这一历史进程,还能得到大片废物的土地,保守估计,起码可以安置三万户人民
“而针对黄河水患,臣打算,于青州境内,整修河堤,重建河防”
“主要策略是扩大河道,加高堤坝,修建分水堤”
张越于是就照抄了历史上,王景治理黄河的经验和经过,阐述了一番‘自己’的理论。
因为,当时的黄河河道,经过了二十几次改道,其下游入海口,基本没有了主要的河道。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黄河,失去了泄洪区。
它既不能北决,因为北边是运河,一旦北决,北京人民就要饿肚子。
更不能南决,南边就是凤阳
朱元璋就在那里躺着,谁敢让太祖被河水淹呢?
就是通过加宽河道,利用自然的力量,冲掉淤积的泥沙,保护河堤,同时还提出了在黄河下游入海口,进行多次分流,加大黄河水入海的速度和水力。
这也是自古以来,治河的主要想法和思路。
只是王景将之系统化、理论化了。
当然,其实治河还有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明清两代的束水攻沙之策。
不过,并不是越现代的办法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