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寓教于乐
“诸位……如何看待此书?”
不得不说,虽然他们看不起小说家,但周初以及其余小说家弟子写的这些故事,却颇为引人入胜,尤其是第三篇“焚郭拒敌”,当介子鸱念到燕王赵疆萌生死志,为了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自己时,不少儒家子弟下意识地捏紧了拳头,一脸紧张地仔细倾听,哪怕他们其实都知道,燕王赵疆如今还活得好好的。
但这件事,还是被魏国安插在继承的青鸦众得知,且将这个消息送到了魏国。
“……”
但很遗憾,正如预料的那样,韩国期待了数个月,而最终跋涉来到蓟城的,却只是小猫两三只,以至于韩国的这场所谓百家争鸣,异常冷清,要不是丞相申不骇让自己的法家弟子站出来充了充人数,搞不好还真成了一场笑话。
在一片寂静中,介子鸱又随意翻了翻后面的故事,他发现,其中的故事大多都是讲述魏国的将领、臣子,有商水军的伍忌,鄢陵军的屈塍,浚水军的百里跋、汾陉军的徐殷,等等等等,甚至于包括当年还是肃王殿下的魏王赵润。
各派学子立刻回到各自的学宫,仔细观阅。
除了主殿阁可以随意由学派弟子进出外,其余十二座子殿阁,非所属的学派子弟不得入内,这也是为了避免彼此间不必要的矛盾与争执——要闹要吵,就到主殿阁去闹去吵,吵个痛快!
翻开小说家的这本新作,第一篇就是“百羊灭敌”,讲述的人物便是魏国的将军司马安,讲述他在征讨三川时,被敌人——实则是乌须部落,不过看在川雒联盟的份上将其模糊化——的奴隶拖住,当时,司马安灵机一动,利用几百只羊策反了那些奴隶,终于得以把握战机,一举将敌人击溃。
这座大梁学宫的建筑分布很有讲究,其正中央的大殿阁,是用于“十二门”相互探讨用的,而以这座殿阁为中心,在东南西北四角,坐落有四座稍微小一些的殿阁,分别属“儒、法、兵、墨”四家所有,而在这四座殿阁的每两座之间,又分别设有两座再稍微小殿的殿阁,分别属于“纵横家”、“道家黄老派”、“医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杂家”以及“小说家”。
而第二篇,则是“裸衣败敌”,讲述的人物乃是魏国上党守“姜鄙”,讲述他在当年在战场上(即第一次魏韩北疆战役)时,因战事艰难,他为了激励士气,脱去衣甲,裸身杀敌,终于击败了韩将靳黈——而韩将靳黈,在书中亦被作为反面人物。
想到这里,韩王然亦立刻下诏,邀请天下各派学子前来蓟城,效仿魏国,也想鼓捣出一个百家争鸣的盛事。
而这些书中的主要人物,在周初的笔力渲染下,都成为了正面英雄,哪怕是像司马安这种曾被人称之为“屠夫”的人,亦被按上了“智勇双全”的美名。
能喝口汤,总比没有好。
而其他国家的人物,除了齐王吕僖、楚寿陵君景舍等小部分外,寻常的将领,很多都被写成了反面人物,比如韩将靳黈——事实上周初并没有写他怎么怎么坏,但却巧妙地将其摆在“魏国名将”姜鄙的对立面,因此让观书的人,下意识地就对韩将靳黈抱持了成见。
但是,好歹还有残羹不是么?
工期只有短短一个半月,赶在入冬之前,就大致建成了学宫的几座建筑,让来自其他国家的诸家子弟,亲眼见识到了魏国工匠的建造速度。
至于第三篇,则是“焚郭拒敌”,讲述的人物乃是河内守、燕王赵疆,讲述他当年在守卫山阳时,被韩将剧辛逼上绝路,在麾下士卒纷纷战死、山阳城或不能保全的情况下,燕王赵疆下令焚烧城郭,选择与山阳城共存亡。“语言注:其实我当初想写死赵疆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家争鸣之后,在魏王赵润下令建造“大梁学宫”之后,朝廷工部、冶造局、以及魏墨,三方联手在城外建造起了这座魏国的最高学府,大梁学宫。
当介子鸱当众朗诵了这三篇故事后,诸儒家子弟面面相觑。
而当时,魏国已步入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