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2章 六月(三)
对于这件事,秦少君非常上心,都顾不得自己的婚事筹备,硬拉着赵弘润亲自来到了博浪沙河港,迎接这些秦国的工匠们。
当然,说是祸事其实难免也有些夸大,毕竟魏国朝廷也并未打算如何惩戒那位卫公子瑜,顶多就是将其召到大梁,让礼部安排教(xi)导(nao)一番,毕竟魏卫两国几十年的交情,朝廷这边也不希望双方闹得太僵。
六月中旬前后,秦国第一批前来魏国学习的官员与工匠,终于乘船抵达了博浪沙河港。
或许有人会觉得,此时倘若魏国与卫国闹僵,魏国岂不是正好吞并卫国么?
但很遗憾,纵使是赵弘润,也无法强迫那些墨家门徒,毕竟这是这些墨家门徒愿意为他贡献力量的前提。
赵弘润信奉一个观念: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旁门左道,唯有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这才是真理!
坏就坏在,兵造局的面前有此类技术工艺早已成熟的冶造局与兵铸局,这才使得大梁朝野下意识地忽略了兵造局的技术实力,背地里取笑庆王弘信那企图用兵造局取代兵铸局的可笑念头。
赵弘润才不担心被秦国学到什么技术工艺——魏国都领先秦国那么多了,倘若魏国最终还是被秦国追上,那冶造局的上上下下就真无脸见人了。
当然,这件事与赵弘润无关,他也纯粹当成笑料一笑置之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批秦国工匠的到来,使得魏国的冶造局技术实力更加雄厚。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好主意。
不夸张地说,倘若宋墨钜子徐弱这帮人愿意改掉时不时就下乡散财、无私奉献的历练,肯留在冶造局安心研发,赵弘润相信冶造局的工艺水平,绝对不止如今这种水准。
原因就在于,前一阵魏国“以一敌五”挫败了韩、楚等国家的进攻,在天下人眼中已变得过于瞩目,倘若这个时候魏国以种种理由吞并了曾经的盟国卫国,那么相信天下人都会认为魏国这是要借机对外扩张,甚至统一整个天下。
对于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无产奉献者,几近于苦修士般的墨家门徒,赵弘润既尊敬又感到头疼。
不过在月底的时候,还真发生了一件与赵弘润相关的事,那就是他那位卫国的表哥、卫公子瑜,因为“冥顽不灵”,仍旧在人前人后抨击魏国朝廷,被卫王勒令亲自到大梁谢罪——这其实就是卫王变相地让儿子卫瑜主动到大梁当质子,希望借此防止魏国对他的猜忌。
不得不说,秦国派来学习的这些工匠们,本身就有不俗的手艺,比冶造局自己重头训练新人便捷多了,唯一可惜的是,这些秦国工匠在学到了魏国的技术后,终有一日会回到秦国,短则一两年、长则五到八年。
得知卫公子瑜已经在前来大梁的路上,赵弘润唯有暗暗摇头。
对于这些白得的技术人才,赵弘润当然不会客气,召来冶造局负责统筹人事的主事“顾和”,让其给这些秦国的工匠们安排岗位,铁匠安排到兵铸局锻造兵器甲胄,木匠、石匠就直接安排到博浪沙河港造房子。
对于这位表兄,他此前已经写信奉劝过,奈何对方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听他劝说,终于遭来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