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战略构想
当然,“河西令”他是绝对不会交给国内贵族的,天晓得那些人会在河西做出什么事来,毕竟赵弘润打羌胡,可不是为了将其推到彻底的对立面。
除非有朝一日赵弘润登基大位,学楚王熊胥那样,不惜巨大代价铲除国内不听话的贵族势力。
第一次北疆战役,魏国投入北一军、北二军、北三军、魏武军、山阳军、南燕军六支军队,兵力达到三十万,打了整整大半年,双方平分秋色。
不过正像赵弘润自己所说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他目前还未做好佩戴王冠的准备,也未能做出这方面的觉悟。
莫以为魏国打赢了这场战役便认为这场战事的爆发对魏国有利,事实上,魏国也只是惨胜而已。
既然如此,对国内贵族势力妥协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让寇正出任汾阴令,就连赵弘润都没有什么把握。
当然,这也只是赵弘润在前往汾阴的途中闲着无事的胡思乱想而已。
哪怕他此刻没有回到大梁,他也能猜到,似“汾阴令”、“蒲板令”等河东沿河四城县令,包括目前还看不到什么征兆的“河西令”,必然已成为国内贵族势力争夺的对象。
而倘若齐王吕僖尚且在世的话,这场战争或许可以避免,也就是说,魏国可以将这场战役中消耗的资金投入到国内的建设,相信那必定能使魏国的基础国力突飞猛进。
可能对于魏国来说,河西的羌胡是不可小觑的异族,可对于习惯跟在朝廷身后捡便宜的国内贵族势力而言,河西的羌胡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牛羊马匹,以及可当做奴隶的羌胡之民。
倘若当初齐王吕僖不曾亡故在攻打楚国的途中,那么,韩国未见得敢进攻魏国。
因此,赵弘润在思忖再三后,决定尽可能地紧抓“汾阴令”与“蒲板令”,以及防备西河“离石韩军”的“北屈”,至于“皮氏城”,碍于其战略地位可以被汾阴与蒲板两城所取代,因此赵弘润打算放弃,作为对国内贵族势力的妥协。
齐王吕僖是一位强大的盟友,他的过世,非但直接导致了齐国的内乱,也使得魏国错过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至于“河西令”,赵弘润暂时不做他想。
赵弘润暗自叹了口气。
这还不包括赵弘润率领十万肃王军在三川抵御秦国二十万军队的那次“魏秦三川战役”。
倘若是换做在五年前,赵弘润肯定无法接受这种事——他在前线费心费力地谋划,一切只为了使魏国更加强盛,而国内那些贵族势力,却似无赖般跟在他身后捡便宜。
换而言之,魏国用三十万兵力与韩国打了整整一年半,近乎两年,期间的粮饷、抚恤,消耗程度可想而知。
不过眼下,赵弘润逐渐学会了接受,因为他无力反抗,魏国庞大的贵族势力,总算是他手握十万兵权,亦无力抗拒的,这一点,早在三川贸易事件中就已经证明了。
第二次北疆战役,同样为十万人左右编制的肃王军取代了北一军,因此同样是近三十万兵力,打了整整年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