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高墙激战(二)
再加上魏武卒们出色的单兵实力,以至于在这支魏军面前,韩兵们气势暴跌。
目前方皆敌,尽杀之!
而后,魏武卒们戈弃取剑、盾碎举弩那强硬作战方式,又让韩军们的气势弱了一分。
“取我的兵器来。”
就好比眼下,当太原韩军看到一群群身上插满箭矢的魏武卒咆哮着,生龙活虎地冲上前来时,韩兵们的气势就弱了一分;而在看到魏武卒们以攻代守,于战斗才刚刚打响就企图与他们搏命时,气势难免就又弱了一分。
哪怕是耕牛年老无力时,也需由“里长”上报当地的官府县衙,由县衙派人宰杀,取肉送还乡里,让那一里的农户分食;至于牛皮、牛筋等物,则妥善保存起来,每隔一段时间送到大梁的军备库——曾经魏国士卒穿戴革甲的时代,那些制甲原料都是这么来的。
因此,当时的战场很混乱,但也带有激情,个人武艺出众的将士,往往能在这种混乱战场上崭露头角、斩将建功。
毕竟在魏国,耕牛属于非常紧缺而且重要的资源,因此,朝廷与各地方县衙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禁止滥杀耕牛。
但是后来,随着弓弩盛行,兵略逐渐成为战场上最能影响胜败的因素:何时出动弩兵,何时出动骑兵,如何寻找敌军阵型中的弱点,这些逐渐成为统兵将领首先考虑的问题。
比如说,为了魏武卒那三层甲胄,魏国可谓是投入巨大。
由于按耐不住体内沸腾的武人鲜血,廉驳向护卫讨要了他的那柄兵器,下了城墙,跨上战马就奔向战场。
倘若初战时己方军队被敌军的气势所慑,那着实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
见此,廉驳的护卫们没有办法,只好紧跟上去。
禹王的兵法,讲究先声夺人,即用气势压倒对方。而众所周知,在战场上两军交战,气势的强弱对于初战的胜败有着几乎最直接的体现。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猛将的时代逐渐落幕,演变成兵家诸将纷争——此时想成为一名将军,首先考虑的已不是武力,而是军略。
倘若说肃王军是赵弘润不惜巨资打造出来的军队,那么韶虎率领的二代魏武卒,就是魏天子不惜巨资打造出来的。
尽管廉驳也熟读兵法,但他并不是很喜欢兵家,因为他觉得,兵家写出了种种兵法,一方面隐隐使得战场上两军厮杀变得愈发规范而有条理,但使得战场上的拼杀变得死板而约定俗成。
这也难怪,毕竟韶虎率领的二代魏武卒,就是以原宗府府下的宗卫羽林郎中的一半作为骨干,筛选提拔青壮,且按照宗卫的训练方式所训练出来的强军,这使得魏武卒本身就比一般的魏国步兵更加强大。
而眼下韶虎统率的魏武军,以其血性与硬碰硬的强硬作战方式,让廉驳有种仿佛置身于数十年前战场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