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楚国的溃势(一)
他摇摇头说道:“大王,恕臣直言,您提出御驾亲征,恐怕只是意气用事……”
见熊拓沉默不言,溧阳君熊盛正色说道:“大王切莫多想,熊琥大人战死,纯粹只是为国殉死,诚乃我熊氏王族子弟的典范,绝非是因为对这场仗失去信心而‘轻生’……”
不过话说回来,就连伍忌都知道收复巴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他哪有什么击退魏军的策略,不过是因为平舆君熊琥的死刺激到了他而已。
无关巴国境内楚将斗廉率领的几万楚军,关键在于秦国,秦国的主帅长信侯王戬,目前仍在攻打蜀国,倘若被其得知楚国失礼,相信秦国十有八九会撕毁先前与楚国的协议,立刻占领巴国。
这话一针见血,顿时让熊拓哑口无言。
御驾亲征这种事,它是一柄双刃剑,若用得好,比如说击溃沈彧、桓虎、司马尚等几名魏国将领率领的军队,这可极大刺激楚国军队抵御魏国的士气,但反过来说,倘若熊拓御驾亲征反而被沈彧、桓虎、司马尚等魏将击败,甚至于不幸在战场上受伤致死,那么,这也将极大加促他楚国的覆亡。
当然,虽然已迁都彭蠡,但这并不表示楚国会一口气放弃其余的大片郡土,这样的话,就起不到争取喘息时间的效果,因此,该打的仗还是要打。
但这不能成为他楚国君主熊拓御驾亲征的导火索。
魏昭武九年五月下旬,魏将伍忌攻破“西郢(江陵)”,西郢君熊焘见大势已去,便率众向魏军投降,乞求免死。
因此,哪怕熊琥的战死其实有几分“对这场战争失望”的意思,溧阳君熊盛亦认为,熊琥已做得足够出色了,至少让绝大多数了解这位邑君性格的人,对其刮目相看。
到时候,只要秦军扼守“鱼复”、“扞关”,伍忌几乎没可能从陆上突破秦军的防守。
见此,溧阳君熊盛也不惊慌,镇定地问道:“敢问大王,您欲亲征,可有击退魏军的策略?”
毕竟秦军可不是楚国军队那种羸弱的军队,就算是魏国的将领在迎上秦国军队时,都必须报以十二分的警惕。
“意气用事?”楚王熊拓懊恼地瞪着熊盛。
“唯有尝试用水路进攻了。”
鉴于西郢君熊焘乃是楚国少有的比较贤明的邑君,而不是前巨阳君熊鲤那种横征暴敛的邑君,魏将伍忌遂接受了熊焘的投降,按照惯例,接管了熊焘麾下的残军,且派魏卒护送熊焘一门前往雒阳觐见他魏国君主赵润。
他得说,熊琥的壮烈战死,为他楚国争取了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客观来说,仅凭一座平舆县就拖住十几万西路魏军长达一个多月,纵观整个楚西,就暂时而言,的确是还没有谁能取得像熊琥这般的“成绩”,因为哪怕是西郢君熊焘,他所面对的魏军,事实上也只有魏将伍忌率领的寥寥两三万人而已。
而伍忌自身,则驻军西郢,一方面按照天策府的命令封锁江域,切断楚国与巴国的水运联系,一方面则寻思跨江攻打江对岸的“黔中”、“长沙”两地。
他话虽这么说,但其实在他心底,其实也有着与熊拓类似的想法,即认为平舆君熊琥多半是“断定”这场仗难以击败魏国取得胜利,因此放弃了无意义的逃亡而选择战死沙场为国尽忠。但他此时,却不能这样说。
甚至于,就连巴国,伍忌也想尝试看看能否将其攻陷,毕竟巴王鷿如今就在他魏国境内,这意味着他魏国有夺取巴国的名分——不,不能叫做夺取,而应该称作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