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静观齐军(二)
因为鳞甲的甲片带有轻微的弧度,因此除非是被箭矢正面射中,或者说这类箭矢的力道强劲、穿透力强大,否则,寻常箭矢射中这类有弧度的甲片,就会偏移角度,使箭矢与这身甲胄的主人“擦身而过”。
要知道就算是在魏国,在赵弘润所看不到的地方,每年冬季都不知有多少贫穷的魏人因为饥寒交迫而死,而楚国更是不必多说,每年举国上下饿死的人,远比楚暘城君熊拓当年攻打魏国而葬送的十六万大军还要多,多得多。
当然,虽然在这里用箭矢举例,但事实上,鳞甲对于任何远程、近战兵器,都有极强的防护能力,会使敌方的攻击产生“偏移”,从而变相地提高防御能力。
“国民皆有余粮”,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件事!
唯一的弊端就是,这类甲胄的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比起寻常意义上的札甲,几乎是十几倍的人力。
所谓的“札甲”,即是用牛皮等坚硬的皮革制作一套皮甲,称之为“内甲”,而在此基础上,缝制、镶嵌大块的铁质防护。
如若身上有钱的话,屋内有个木匣,你可以在里面丢入一些钱财,作为取粮的感谢,如若身无分文,那也不要紧,日后若是记得的话,按照能力归还相应的粮食,如果这也忘了,那也无所谓,庄舍的主人往往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富贵豪绅,根本不会在意。
比如胸甲、背甲、臂甲等等,这些额外的小块铁甲,将固定在“内甲”上,如此一来,即可使穿着这类甲胄的兵将们保证最起码的活动能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防御能力,尤其是要害部位。
而这些行人唯一要做的,就是“使院子里的柴薪保证一定数量”,方便后来的旅人。
而齐军所使用的甲胄,虽然也是属于“札甲”的范畴,但却有所不同——他们不再将整块的铁片固定在内甲上,而是用一片片大概三个指节长、两个指节宽的小铁片,一片一片地固定在内甲上,这已经是局部鳞甲化的甲胄了。
殷富到举国上下仿佛没有贫穷的人,更不会有人在寒冬因为饥寒而饿死、冻死,从未听说过。
当然,这只是甲胄设计方面的优势,至于齐军士卒那身甲胄的材质,赵弘润怎么看都不像是一般的铁质材料。
齐国的殷富,殷富到何等程度?
因为普通的铁质,事实上是很脆的,以至于在一箭的距离内,普通的弓矢都能轻易射穿铁片,而像某些腕力强大的武将们所使用的三石之弓,甚至可以在中近距离内射穿半个指节厚度的铁甲(平面甲)。
赵弘润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在齐国的义舍或义庄里,没有任何人看守,过往的行人倘若腹中饥饿,大可自己走入庄舍,自己从缸里取米,然后用堆积在院子里墙角的柴薪,烧火煮饭,填饱肚子。
鳞甲就比寻常意义上的札甲强么?
据赵弘润所了解,齐国境内各地有许许多多的“义舍”、“义庄”,这类义舍、义庄可不是魏国阳夏县的那些玩意,而是真真正正用来施舍粮食的地方。
的确!
而齐国,居然没有饿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