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愈演愈烈的战场
不过话说回来,若要强行攻打函山,赵弘润还真没有什么把握。
此番,文少伯并没有亲自前来,他只是让心腹家卫,催促着民夫将粮食运到了雒城,交割给了他的义兄弟,即赵弘润的幕僚介子鸱,而介子鸱在得到这批粮食后,承担着送粮至函谷、卢氏、横涧,以及河东的汾阴等几个局部战场的魏军手中,用微薄的粮食储量,维系着整个“魏西战场”上多个局部战场的粮草供应,每次押送,不多一分、不少一分,算得清清楚楚、仔仔细细,如履薄冰般让“魏西战场”上诸路魏军都不至于陷入缺粮的困境。
在他看来,武信侯公孙起说什么“从函谷始、以函谷终”,摆出一副欲在函谷与他魏军决一死战的架势,说到底不过就是一个以“拖”为重点的战术而已。
纵使是赵弘润都佩服不已。
从始至终旁观了两日魏军对秦军的骂阵,见秦军丝毫没有出兵的意思,赵弘润恨得牙痒痒。
碰碰运气这种事,毫无意义。
什么污染、什么泄密,统统靠边站!
赵弘润是不信的。
若国家都覆灭了,函谷这边污染不污染,还有什么关系?石油的秘密泄露不泄露,又有什么关系?
似武信侯公孙起这等深谋远虑的人物,会不提防魏军的袭营?
另外,与粮草一起送到的,还有文少伯的亲笔书信。
“果然,武信侯公孙起是打定主意龟缩不出了……”
文少伯在信中告诉赵弘润,魏国本土与卫国的粮食已出现了紧缺,因此,他正准备远赴齐鲁之地,找齐国收购粮食。
但遗憾的是,由于秦军有足够的时间将整座函谷军营建造有如铁壁一般,以至于商水军对函谷的攻坚战并没有什么收获。
这是赵弘润的主意。
十月十二日,第一批粮食运到了三川前线魏营。
按常理来说,强攻不成,那么就只有采取偷袭,不过,赵弘润对此毫无信心。
这批粮食,可不是魏国朝廷出的,而是赵弘润招募的“王用商人文少伯”从国内以及卫国收购的粮食,毕竟朝廷户部承担“河内战场”与“宋郡战场”这两线的粮草输运已经是力有不迭,因此,赵弘润才会想尽办法自己解决粮草事宜。
毕竟在他眼中,秦军在函谷狭口两侧山峦上建造了连绵十几里的营寨,这片区域打造地固若金汤,纵使商水军这支精锐强行攻打,恐怕也未见得能攻陷这座秦营——至少,强攻的伤亡,是赵弘润所无法接受的。
甚至于,为了缓解米粮的压力,不惜让麾下军队的士卒用羊肉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