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魏韩边市(三)
可就算明智这一点,他们也抓不到襄王赵弘璟的把柄。
毕竟弟弟赵弘宣,一无封邑、二无赚钱的渠道,单凭兵部拨给的那点军费,想要养活北一军六七万人马,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至于由北疆的军队驻防边市,这件事本身也是名正言顺,因此,朝廷保持沉默,静观这两股势力的交锋——北疆军与襄王这两股势力的交锋。
因此,赵弘润决定放弃自己那份,或者干脆点说,将自己那份让给弟弟赵弘宣。
要是这两股势力和解,达成了默契,那就没有其他人插足的份了,但倘若这两股势力闹翻了,那么,其他人就有借口插手其中。
要不是自己的政治地位必须严格保持中立,决不能与任何阵营团队沾边,否则,韶虎甚至想帮他们一把,代为上奏朝廷。
不得不说,要不是为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赵弘疆绝不会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八月下旬的最后几日,南燕军大将军卫穆上奏大梁垂拱殿,他在奏疏的前文夸赞了“开设边市”的种种好处,但在最后他指出,边市秩序兹事体大,一名武尉恐难以兼顾,当设“左右市尉”。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无论是当初肃王军被困上党魏丘,还是此番在高墙一带与韩军决战时伤亡惨重,皆不曾动摇肃王军将士们的军心。
与卫穆的奏疏一起送到的,还有肃王赵弘润的奏疏,赵弘润在奏疏中大力赞扬了山阳军与北一军在此次北疆战役中的贡献,并着重指出:不妨以山阳军、北一军驻镇边市,震慑边境宵小。
倒不是他故作清高,问题是在于,他与赵弘宣乃是至亲的兄弟,倘若兄弟二人皆在淇县边市伸手,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
当日,在得知这件事后,襄王赵弘璟请来了幕僚刘介,询问他如何应对。
在这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军卒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你让我与我的家眷生活富足,我就给你卖命。
于是,大梁朝廷也就懂了。
就像当初赵弘润对商水军、鄢陵军所做的那样,分给部下将士许多财帛,让其购田置地,安顿家人,解除其后顾之忧。
但没有任何人在这件事上提出看法,原因很简单,因为户部明摆着要将边市纳入户部管辖,可这件事本身名正言顺,其他府衙完全差不上嘴,虽然他们很清楚,这件事的背后十有八九是襄王赵弘璟,户部只不过是被这位殿下当了一回挡箭牌而已。
更要紧的是,赵弘宣初掌北一军,虽说有其众宗卫担任将军,但在赵弘润看来,北一军对赵弘宣的认可度仍然不高,既然赵弘宣暂时没办法用自身的功绩来震慑部下,那么就只有用财帛收买军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