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楚齐泗水战役(一)
听闻此言,士大夫连谌连忙插嘴说道:“左相大人决定调动东莱军,在下亦附和,但飞熊军……这就不必了吧?”
在向帐内诸将分派了各自的任务后,羊祐便开始向景云这位效忠的大公子讲述种种经验之谈:“……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领兵初来乍到,首先应当安营扎寨,稳扎稳打,莫要好大喜功,总想着什么出奇制胜。”
因此在左相赵昭看来,此番楚国三天柱之一的寿陵君景云,虽号称率领十几万军队攻打东海郡,但相信这支军队中,楚国的正规军可能只有三成左右,这完全是一个齐国可以接受的数字,因此,赵昭并不认为有什么好值得惊慌的。
若是他父亲景舍还在,何须让他这个对兵事一窍不通的人来执掌军队,领兵作战?
唯一值得深思的问题,仅仅只是在于楚军攻打东海郡的意图。
听着羊祐的讲述,景云连连点头,半晌后长长叹了口气。
“……在我看来,楚军之所以转而攻打东海郡,无非是他们无法攻克符离塞,因此,只要派遣一支兵马增援东海郡,楚军就难以对我大齐造成什么威胁。”左相赵昭建议道:“臣建议,调‘东莱军’与‘飞熊军’增援东海。”
齐王吕白说到底终归是个刚刚尚未不久的年轻人,甚至还未弱冠,因此在这种危难的局势下,难免有所心慌,竟在这种正式场合,失言称呼赵昭为姐夫:“姐夫、不,左相,以你之见,我大齐眼下该如何是好?”
此后“邳县”一带的战事,就如同楚将羊祐所判断的那样,在楚军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且采取稳打稳打的战术下,邳县的齐国驻军几乎没有什么反击的余力,只能选择死守城池。
见齐王吕白失言,左相赵昭猜到这位小舅子此刻心中必定慌乱,便宽慰道:“大王不必焦虑,此刻攻打东海的,不过是寿陵君景舍之子景云,而并非景舍本人,且其麾下兵力也不过十余万,据我估计,这其中恐怕有近七成乃是粮募兵,唯有不到三成左右才是楚国的正军……”
听闻此言,景云郑重地点了点头。
听闻此言,田讳、管重、鲍叔等人纷纷点头。
“……就好比我军目前要攻打的‘邳县’,第一步建立营寨,第二步,包围邳县,稳扎稳打,最多十日,就能拿下这座城。纵使齐国派来的援军,对于站稳了脚跟的我军而言,也不过是多花些力气,不至于反被敌军所趁……”
说着,他开始讲述调动东莱军的理由,说东莱郡境内的夷族暂时威胁较低,纵使抽调驻守的兵马,短时间内也不可能造成什么破坏。
当然,这并不是说先声夺人就一定不行,比如魏国的公子润、比如齐国的田耽,这二人就是擅长奇袭的好手,问题是,纵观中原无数将领,这才出了一个魏公子润与一个田耽,人家是真正的天纵之才。
至于调动飞熊军,这就更简单了,飞熊军作为曾经齐王吕僖亲自统帅的、号称齐国最精锐的王师,在左相赵昭看来,完全拥有击溃楚国寿陵君景云麾下军队的实力。
在羊祐看来,新人掌兵,最忌讳的就是好大喜功,自认为敌人不堪一击,连营寨也不建立就草率就率军攻打,结果往往是吃了败仗,还要面对敌军无休止的骚扰,苦不堪言。
倘若能得到齐国的一座城池作为封邑,那可真是世世代代吃用不愁了。
敌军兵力多寡,这也要区分对象的,如果是魏国,魏国号称出兵十万,那么,中原各国会自行理解成十五万,甚至是二十万,一方面是考虑到魏国士卒的勇悍,以一敌二丝毫不成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魏国有一位喜欢用奇袭的魏公子。
羊祐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暘城君熊拓在战前说得十分清楚:此战中若有重大功勋者,皆封为邑君,而此前拥有封邑的贵族,则增加封邑。
但楚国嘛,就要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析,在中原各国,唯独楚国动辄出兵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记得“四国伐楚战役”时,楚国前前后后总共调动的兵力接近两百万人,而几年前的“五方伐魏战役”中,楚国又一口气出动上百万的军队,声势固然浩大,但仔细来说,这些百万、两百万的楚国军队中,水分极多,最起码有七成是完全可以被理解为炮灰的粮募兵,充其量就是在楚国惯用的人海战术中,起到消耗其敌人体力、士气的作用,根本不足以担任重任。
见景云这幅神色,羊祐在旁既担心又严肃地说道:“公子,您必须振作起来,与熊拓、熊琥的恩怨可以暂且放下,但如今与齐国的战争,既是关乎我大楚国运,亦是关乎我景氏一族兴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