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疑云(二)
赵弘润没有理睬陈宵后半段的赘叙,皱着眉头思忖着。
去年的四月份,现任的召陵县令清点了在楚魏战争中牺牲的官员,将名册上交至朝廷吏部,吏部遂派人来到其父陈炳的原籍中阳县,告知了陈宵等陈姓族人陈炳的死讯。
要知道他本来就有些怀疑,毕竟他们一行人是因为乌娜的关系在半途中下船的,那伙行刺他的贼子怎么就得知了他的行踪呢?
原来,陈宵与他父亲,即原召陵县县令陈炳,皆是中阳县人士,他父亲陈炳是文官,是正经通过科举步上仕途的朝廷官员,而陈宵因为才智不足,遂在族叔的推荐下成为了中阳县地方卫戎军的一员,平时就是维持一下县内的治安情况,但因为武艺出众,数年后被升任了中阳县尉的尉佐,即副官。
而如今听了陈宵的讲述,赵弘润愈发肯定,十有八九是那艘户部船只上,有什么人泄露了他赵弘润一行人的行踪,将消息透露给了那伙企图行刺他的贼人。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陈宵当真被指认为行刺赵弘润,那么,他固然是难逃刑部的重惩,而他的父亲,那位如今已成为召陵县忠烈楷模的父亲,亦会受到牵连,失去本可青史留名的荣誉,甚至还会被儿子牵连,成为罪人。
因此,陈宵觉得自己有必要到召陵看看,看看他父亲陈炳生前所掌管的县城。
因此,陈宵迫不及待地想要与那些行刺赵弘润的人划清界限,毕竟自己被牵连事小,倘若因此使已故的父亲的名誉受到损害,这简直就是大不孝。
毕竟因为赵弘润的关系,陈炳在召陵被当成了“忠烈之士”的楷模,当地官民对这位亲自提着剑上城墙抗击楚军的父母官造了衣冠冢,还在城内竖立了一座雕像。
而对于陈宵的讲述,赵弘润并没有怀疑,毕竟在他看来,陈宵是一个耿直到不会撒谎的人,他撒的那些谎言,无不漏洞百出。而他所说的那番事情,虽然看起来实在是巧合地离奇,但赵弘润还是相信,陈宵这家伙编不出这种条理分明的谎言来。
而陈宵这回也没有再向赵弘润提出释放他的条件,可能是他也不想背负“行刺肃王”的污名,迫切想要与那伙贼子划清界限,于是便将他如何得知赵弘润一行人行踪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可问题是,当时赵弘润等人乘坐的那艘船,船上的人员无论官员还是船员,皆是户部本署下仓部司署的人,这是否意味着,这其中有那伙贼人的同党?
起初,赵弘润并不是很在意这件事,但是在经过了这次行刺后,赵弘润就不敢再有所掉以轻心了。
因为召陵那边派人通知陈家人,陈炳生前有些遗物,若是陈家人不要的话,召陵那边就准备将那些东西放入陈炳在召陵的衣冠冢内。
沉思了片刻,赵弘润皱眉问陈宵道:“你果真听到那些人说了‘肃王下船了’这样的话么?”
随后,陈宵回中阳县给父亲办了丧事,随后准备前往召陵。
“千真万确。”陈宵使劲地点着头,喋喋不休地赘叙道:“我当时听到脚步声,以为有人要偷我的驴,所以我也戒备着呢……”
陈家人又惊又悲,而作为陈炳的长子,陈宵当即辞了差事,在两个月后来到大梁附近,托关系询问了当时参加楚魏战争的浚水军兵将,这才弄明白父亲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