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大魏宫廷 > 第145章 辞旧迎新

第145章 辞旧迎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楚国与巴人之间的交易以及战争,就是平舆君熊琥在主持。

对于前吏部尚书贺枚的过世,赵弘润其实倒没太大的感受,毕竟他跟这位贺尚书非但不熟,而且曾经还发生过一些矛盾,但考虑到在十几天前,当前工部尚书曹稚过世的时候他非但亲自前往,还当场亲笔题书,赵弘润觉得过于厚此薄彼,倒也不好,于是也去参加了葬礼。

经过询问赵弘润这才得知,其实这次秦国的重量级代表乃是渭阳君嬴华,秦王囘最信任的亲弟弟,而阳泉君嬴镹主要是负责来与魏国商量“军备交易”之事的,至于蓝田君嬴谪嘛,这个嬴姓纨绔纯粹就是来凑热闹的,顺便看看侄女嬴璎,以及到博浪沙河港属于他的店铺收钱。

赵弘润平静地解释道:我确实是看他(贺枚)不爽,但并不能因此就磨灭他对国家的贡献。

从某种角度来说,蓝田君嬴谪跟怡王赵元俼有点像,都是不管事的纨绔子弟,只不过,嬴谪远没有怡王赵元俼的才华,更没有后者交际满天下的能力。

事后,原宗卫、现禁卫军大将穆青私底下询问赵弘润:陛下不是与那贺枚不合么?为何赠字?

此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楚国、齐国、鲁国的使者队伍,亦陆陆续续抵达魏国大梁。

要知道,韩国最富饶、交通最方便的乃是邯郸郡,越往北,路况就越差,这也正是唐沮、范应二人花了两个月才从大梁赶到韩国新都蓟城的原因。

不得不说,由于今年魏国的军队全面实施了“军屯”的策略,这使得魏国在粮食方面的压力骤减,在经过朝廷的缜密估算后,全国的产粮非但可以满足国人的需要,甚至还能余下一小部分——本来这一小部分可以储藏起来作为战争储备,但因为魏国此前私底下通过川雒联盟与南阳羯族人达成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因此,这一部分粮食,为魏国换取了大量的巴奴,极大的弥补了魏国在同时开启数个大工程后处于严重人手不足的窘迫。

而继韩国之后,第二个抵达大梁的,则是卫国的公子瑜。

十月至十一月,户部开始变得愈发忙碌,在这段时间内,地方郡县将他们当地该年的秋收数额呈报上来,而户部则在此基础上,设法调控市价,既不能使国内的米价虚高,但也不能使其跌破,严重损害到平民、小地主阶层的利益。

对此,魏国倒是毫不意外,毕竟卫国跟魏国实在太近,乘船两三日就能往返与大梁与卫国的王都濮阳——哪怕卫公子瑜再晚个十天半月前来,也完全赶得上诸国会盟。

不过,看在死者为大、且贺枚生前也称得上兢兢业业的份上,赵弘润还是亲笔题书,写下了“文臣风骨”赠予贺氏一门,让贺氏一门大感惊异。

楚国的使臣乃是平舆君熊琥,赵弘润又一位结识十年的老相识。

两者的差别,仿佛云泥之别。

随着熊拓登基成为楚王,平舆君熊琥亦是水涨船高,如今非但是楚国“三天柱”之一,更取代了熊拓此前的职权,掌控着偌大的楚西。

虽然这两场葬礼,赵弘润皆曾亲自到场,但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其中的区别:曹稚过世时,赵弘润可是带着皇后芈姜一同前去吊丧,且持后辈礼;而贺枚过世时,赵弘润仅孤身前往,也没有说持后辈礼的意思。

但让这位老大人感到困扰的是,他在离职后的身体状况很好,为他诊断的医师断定,他最起码还能再活个数年,这就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又过三两日,秦国的代表亦抵达了大梁。

为此,前兵部尚书李鬻更是欢喜,暗暗思忖着,既然有贺枚这个先例外,纵使他与赵弘润此前矛盾重重,但相信当他过世的时候,那位年轻的君主还是会赐予高评价的墨宝。

有些出乎赵弘润意料的是,在秦国使臣的队伍中,居然有三位嬴姓王族:渭阳君嬴华、阳泉君嬴镹、蓝田君嬴谪。

没过几日,某个嘴巴不严的宗卫,便将这次对话传了出去,让朝野对赵弘润这位君主大为敬服。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