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万世之基(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日中,甚至有不少大梁府、大理寺、刑部、吏部的官员被天策府缉拿,成为大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件趣事。
御史监的那些言官,非但一个个都拥有“言论无罪”的特殊权力,而且非常擅长骂战,两方人吵到最后隔空对骂起来,除了张启功、周昪等年轻的法家子弟还能招架意外,其余法家子弟,还真招架不住。
赵润瞥了一眼呈递到他手中的推荐信,笑着说道:“老人家日后要见朕,径直来皇宫就是,无需托人。”
事实上,在儒法两家争执的时候,像墨家、名家等等,也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他们的势众太小了,完全被儒法之争给压了下去。
几句寒暄后,赵弘润这才得知汤舍身边的老人,正是他的长子汤籍,这位“年轻人”,他将成陵王赵燊的举荐信恭恭敬敬地递给了大太监高和,由后者将其转呈到赵润手中。
看着这些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念书人,此时竟站在大街上争吵怒骂,大梁的百姓都感觉很有意思,纷纷在旁围观。
随后,大理寺新任卿正杨愈一瞧情况不对:好啊,难道就只有你们儒门子弟有势力?
好在后来赵弘润的三叔公赵来峪从中调解,逐步笼络了一批王族、贵族支持赵润,使得赵润在方面的口碑慢慢改善,但还是有很多人误以为赵润是一个狂妄霸道到无所顾忌的人。
杨愈二话不说,就带着大理寺的人马去给法家子弟站脚助威。
就连先王赵偲都得尊称一声叔公的赵泰汝,赵润在还不是魏国君主的情况下就曾怒骂“老物”,而赵泰汝亦骂其“赵氏族逆”,这使得赵润一度在魏国王族、贵族间的口碑变得非常差。
还别说,大梁府作为负责梁都治安的府衙,相比较大理寺还真矮了一头。
而现任的君主赵润,那真是比先王赵偲更英明神武的君主,虽然传说脾气比当年的禹王赵元佲还要暴躁,兼之我行我素,狂妄霸道,但不知为何,纵使是讨厌赵润的人,他们也必须承认:有这位君主坐镇魏国,魏人着实心安。
几日后,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带着一帮青鸦众,将这些扰乱大梁治安的儒法子弟通通抓起来关到天策府的监牢——本来应该抓到大梁府、大理寺、刑部的,但奈何此次情况特殊。
相比较之下,因为弑父夺位而一直存在着污点的先王赵偲,却是一位中兴之主,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收拾其父赵慷留下的烂摊子,使魏国逐渐恢复元气。
遗憾的是,文人似乎骨头都硬,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魏王赵润会因为他们彼此学术派之间的矛盾而问罪他,因此,虽然双方都被抓了很多人,但双方的气势却丝毫不减。
赵慷不必多说,堪称魏国有史以来最昏昧的君主,本来那时联合卫国足以抗拒韩国的魏国,被他弄得国力衰退,从此沦落为二流国家。
倘若换做先王赵偲,他或许会径直前来拜见,毕竟赵偲与他也有君臣之情,但是新君赵润,却与他毫无交情,再加上赵润在外(非民众间)口碑不好,很多人都指责过他离经叛道、狂妄自大,尤其是赵润跟赵氏一族的遗老赵泰汝之间的矛盾。
可当御史监亦出面偏袒儒家子弟时,大理寺的气势难免就被阻遏了。
这一番话,让汤舍很是受用,不过却不敢当真。
没办法,御史监的地位太特殊,别说大理寺,就是大理寺背后的靠山、刑部本署,也得罪不起——毕竟是言官嘛。
他不用看也知道,这份举荐信必然是出自成陵王赵燊的手,因为以汤舍的名气,根本无需作假——只要他提出恳求,成陵王赵燊绝对不会拒绝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