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楚国的溃势(一)
言下之意,即他默许了丞相溧阳君熊拓那“迁都彭蠡”的建议。
一想到这个问题,楚王熊拓就不禁有些茫然。
“……彭蠡有大泽,此大泽与大江接连,可用于督造战船、训练水军。迁都之后,可于大江入泽之口东西两岸建造城池,扼守水路,则魏军从水路不得进。若魏军从陆路进攻,整个彭蠡郡皆被山丘环绕,易攻难守。”溧阳君熊盛冷静地分析道。
要知道,虽然他的年纪比平舆君熊琥小了六七岁,但他终归也年过五旬了,而他的堂妹夫、魏王赵润,现如今还不到四旬,若要比二人当中谁能熬地更久,说实话熊拓毫无信心。
而城东即是“番邑”,其北、东、南三面被山丘环绕,唯有西边连接“番阳”,可谓是易守难攻。
可关键就在于,魏王赵润不死,魏国岂有犯下重大疏漏的可能呢?
倘若魏国从始至终都不犯错,那么迁都彭蠡,其实也就只是慢性自杀而已。
溧阳君熊盛的意思他明白,无非就是要勇于壮士断腕,抛弃掉那些无陷可守的国土,用他楚国广阔的疆域来换取喘息的时间,静待时机,说白了就是看日后魏国会不会出现犯错的可能。
想想也是,若放弃了楚国其他大片国土,单单死守九江郡,而且还是大江以南的半壁九江,这让他楚国如何与魏国抗衡?单凭半郡之地,难道可以抗衡到时候吞并了他楚国其他郡土的魏国?
楚王熊拓皱了皱眉。
唯有魏国日后犯下重大疏漏,比如魏王赵润的几个儿子为了夺权而同室操戈,似那般他楚国尚有伺机收复失地的机会,否则,溧阳君熊盛的迁都提议,不过是让他楚国从“立刻死亡”变成了“慢性死亡”而已,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他口中的“彭蠡”,即是彭蠡君熊益的封邑,地处楚国九江郡的“番阳(鄱阳)”一带,城北有大泽(鄱阳湖),以一条支流连同大江。
纵使是楚王熊拓也必须承认,他堂妹夫赵润,实乃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明君雄主,相比较韩王简、齐王僖等雄主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劝说熊拓冷静下来之后,溧阳君熊盛对前者说道:“若寿郢不能保全,臣建议迁都‘彭蠡’。”
在思忖了半晌后,楚王熊拓长叹一声道:“事到如今,也只有这样了……”
而在溧阳君熊盛看来,目前他楚国仍有“余地”,还不需要动用“御驾亲征”这柄双刃剑。
“以观日后……么?”
但不管怎么说,“慢性死亡”总好过“立即死亡”,至少这样还有一线生机,只要魏国日后犯下了什么过失。
溧阳君熊盛点点头,旋即又说道:“今朝一时失利,皆为来日能卷土重来……今魏国势大,我大楚不能抗拒,唯有避其锋芒,以观日后。”
问题是,魏国当真会犯下什么过失么?
楚王熊拓闻言立刻命人取来地图,仔细观瞧,旋即,他皱着眉头对熊盛说道:“迁都彭蠡,这无异于放弃长沙乃至整个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