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战略部署
作为占据韩国北方境外大片草原的最强戎狄,东胡诸部落当然不可能仅仅就只有那么十几万的战士,但也不能否认,那十几万东胡战士的全军覆没,必定会让东胡诸部落元气大伤。
当然,这所谓的要塞,眼下只不过是一个概念,按照赵弘润的估计,待等这座要塞建成,最起码也要等三五年之后。
倘若那场战役中,韩国没有林胡与东胡拖累,凭借当时的战况,说实话胜负还真不好说。
待等九月下旬时,赵弘润又下令镇反军、北一军、南燕军,攻陷了“九原郡”东边的“云中”,至于“云中”再往东的那片土地(史称定襄),赵弘润暂时不打算去动。
以至于最终,还是靠着南梁王赵元佐引诱林胡趁虚而入寇略太原、雁门的诡计,魏国这才击败了韩国。
因为那片土地(定襄)与韩国的雁门郡接壤,因为一旦魏军攻陷那片土地(定襄),势必会与韩国发生摩擦。
要知道,在“第三次魏韩北疆战役”中,当韩国动用了“雁门军”、“北燕军”等精锐边疆驻军后,魏国军队的伤亡一下子就提了起来,而赵弘润麾下的商水军,也正是在那场对阵雁门守李睦与北燕守乐弈的“宁邑之战”中,首次承受了沉重的伤亡,伤亡人数几近两万人,而当时他所率领的那支来自秦国的友军,更是因此折损过半,可想而知,雁门军与北燕军这两支韩国边防驻军的厉害,跟邯郸军那种羸弱的军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只有一手打造过重骑兵的人,才知道这个兵种到底有多么耗钱,别看重骑兵的花费,仿佛就是轻骑兵多了一套魏国重步兵式的甲胄,再多了一套马甲,可事实上,远不止如此。
在听到赵弘润的解释后,燕侯赵疆与桓侯赵宣遗憾地发现,他魏国对那片北方土地,还真没有什么需求。
赵弘润简直做梦都要笑醒。
于是乎,魏军见好就收,止步于“阳山-阴山”。
“五万重骑兵……”
而如今,无论魏国还是韩国,都还未做好准备发动这场魏韩两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旷世之战——倘若是韩国此时还未解决东胡,赵弘润倒是不介意尝试一下,但眼下韩国已重创东胡,搞不好东胡已经战败被驱逐,那就算了。
再加上赵弘润这边,魏军亦将林胡与匈奴打地节节败退,这意味着,韩国将从此摆脱异族的侵袭与骚扰,过不了多久,魏国就将面对一个已无外族作乱拖累的韩国——想到这里,赵弘润就感觉有点牙疼。
留着那片土地(定襄),作为魏韩两国在北方的缓冲地,这有利于避免两国过早地爆发战争,毕竟相比较韩国将东胡驱逐到更遥远的北方,这次魏国占据了河套地区这个天然牧场,他们比韩国更需要休养生息的时间,用于慢慢消化河套平原的资源。
更何况,韩国在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战绩后,必定会乘胜追击,因此,韩国重创东胡,将后者驱赶到遥远而寒冷的北方高原,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十月初,赵弘润返回“原中要塞”。
而同时,赵弘润则以东宫太子的名义传令于大梁朝廷,令朝廷工部尽快筹拟章程,在“阳山-阴山”这边,依山兴修长城边塞,一方面用来划分魏国疆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境外的游牧民族日后袭掠河套。
可待等他回想起韩国那五万重金打造的重骑兵后,他便又稳不住那份紧张,忍不住笑了起来。
毕竟,虽然通过这场战争,魏国已在西北方打响了名气,但在西边的“河西走廊(即凉州)”,在那边广阔的土地上,依旧存在着中原人统称为“西羌”的强大异族,更别说因此这场战争而彻底结下仇怨的林胡与匈奴。
而如今,魏国即将面对那个已没有林胡、东胡等异民族拖累的韩国,纵使是赵弘润,在意识到这件事后,亦不由地紧张起来。
除非魏国始终保持强盛,否则,一旦露出虚弱,这些异民族必定会像闻到了血腥的狼群一样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