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闺女带爹进青楼
面的成色,打开袋子一看,比粮铺子卖7块钱的面还次,里头糙的很。
你看看她们二百多口人一周就上千斤粮,那前线几十万大兵,得往那面运多少粮。
在宋茯苓理解,就是十块钱的等值换算。
要是打旷日持久战,外头好几个王爷和燕王一个人打,今儿这个来打,明儿那个来打,燕王这面甭管粮仓存了多少,那也不能够用,几个王爷要是走的是耗费燕王粮草的计策,这地方的百姓真能到了要饭都没地方去讨的程度,就得穷成那样。
细面还要卖他们十块钱一斤。
“不是哥不想卖,家里得留嚼用,几十口子巴望我填饱肚皮。还有你那老王大哥、我那叔伯兄弟,他进不来城都托人给我捎信儿,急够呛,让我务必给他留一些。”
家里就够到三月份的存粮,这又多一周,难题已经不是花多少银钱要去买粮了,而是你看看,都不舍得卖。
这么“大型”的面点铺,就卖四袋子四百斤,再想多买,人家有也说没有。
宋茯苓心想:这不行啊。最起码要存到?不说挺到秋收吧,也要存到种菜种啥的能种出来的季节才心里有底呀,哪怕去山上靠挖野菜也能糊弄个饱。
就这挣一倍,人家还不多卖呢。
燕王如果足够干脆,搞不好倒是燕王先兵贵神速,占一个城是一个,先动手。
这包子店老板和她爹说,只有面,没有米,所以只能卖与细面。
宋茯苓急忙打住自个的胡思乱想。
不那么白,不是好的细面,是七块多钱一斤。
总不能她家带领大伙逃到这,结局是给大伙饿死啦。
那么,他等于是在倒手挣一倍。
去哪买稍微大份一些的粮食呢。
也就是说,宋茯苓分析:这位小老板应是秋收时花四五块钱左右收上来的,因为他是开铺子的嘛,会一次性在老农手里收上来很多面粉,都存起来,以防粮价后期有动荡,影响他这买卖,怕成本变高。
目前看,指望粮铺子都有点指望不上,一听放粮,不得满城排队买啊,粮铺子放粮也是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