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争渔篓的螃蟹
听到皇帝这般夸奖李啸,杨嗣昌深深吸了一口气。对于李啸能提出这般精辟的观,心头亦十分佩服。
当然,他与崇祯两人,绝不会想到,这是来自后世的李啸,顺手照搬一位伟人的思想罢了。
“那李啸,可曾在奏章中提出,要如何给清军一个重大打击么?”杨嗣昌想了想问道。
“哦,李啸说了,现在清军合力全往东南而去,估计下一步,要重进攻山东了。所以他在奏章中希望,让我大明官军在山东重守布,不求能消灭入关清军,只要能拖住他们,让他们耗在山东难于进退便可,然后让他手下的唐军,来对正面对付清军,对清军进行各个击破。对李啸的这个建议,杨阁部,却是做何观想?”
崇祯说完,满是探询的目光,向杨嗣昌直投而来。
而在这个只有明君强主,才能有所作为的明末年代,崇祯这样的平庸皇帝,执掌这个已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大明帝国,实在是力不从心,难于胜任。
头脑之中一片迷蒙的崇祯,忽然想到,李啸曾在奏章中,向他提过下一步要如何决断的对策。
崇祯双眼一亮,便对杨嗣昌说道:“杨阁部,唐国公在奏章中,却是这般对朕说的。他说,若要尽快让清军退出关去,他也不反对与清军议和,但是,却有一个前提条件。”
杨嗣昌心头一凛,便道:“唐国公所言之条件,却是如何?”
“那就是,一定要打出一场大胜仗来,在这般前提条件下,才能让清军知难而退,从而被迫与我大明议和。他还说,如果我军一败再败却无有胜绩,便去向清人低头求和的话,那清人便可一面以和谈为诱饵,一面又加紧对我国进行掳掠,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可能,最终我大明会是既赔夫人又折兵,以致两手抓空,一无所获啊。”
让皇帝惊讶的是,听了皇帝这番话后,杨嗣昌却是一脸凝重之色。
“皇上,恕臣直言,唐国公此建议,虽有可取之处,但微臣以感觉,如果定要全按李啸之建议行事,那原本就跋扈桀骜的唐军,只会愈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了啊!”
(本文已获历史页面推荐,请各位读者继续大力支持,此谢)
听了皇帝的话语,杨嗣昌顿觉脸上一热,一股羞躁之情,在他心下油然泛起。
这李啸说得对啊,如果在接连战败的前提下,去向入关的清军求和,他们定会提出极为苟刻严厉的条款,来强迫自已签下这屈辱的城下之盟。若是这般,纵然能使清军退兵,自已的损失,却也未免太大了。
更何况,这般委屈求和,还极有可能导致一个更大的恶果。
那就是清军食髓知味,野心将更加难遏,现在纵然退走,说不定来年就会重新入关,再度掳掠。那样的话,自已又该以怎么样的屈辱条件,来换取清军的停战呢?
“杨阁部,李啸在奏章中,说过一句话,让朕印象很深刻。”见杨嗣昌沉默无语,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李啸说,在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在妥协中求团结,则团结亡。李啸这个观,朕十分欣赏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