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朝会
“臣并无异议。”一直默不作声的杨廷和心里当然不情愿。但是昨天才收到皇帝的礼遇之恩,现在也不好反对皇帝的意见,要知道还没有上朝的时候,群臣可是对他大为羡慕的,毕竟自大明开国以来,也没有几位臣子让皇帝专门派人为其上朝护行地。
其实朝会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事情已经由内阁大学士们商议后,上奏折给皇帝让他批阅过,事情已经定案下来,朝会就是知会百官有这么一回事,具体决策根本轮不到他们做主,朝会不过是个形式。
时辰到,朱厚出现在大殿宝座之上,文武百官行大礼参拜,然后由执班太监唱道:“皇上临朝,有事紧奏,无事退朝。”
底下官员为了显示自己还是有用处的,没有玩忽职守,纷纷的上前向皇帝奏起事情来,无论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用皇帝自己费心,应该归哪个部门管地,那个部门的长官自然会站出来分皇上分忧,而其他闲着没事做的官员也站出来说上几句,以显示自己地存在。
花了半天功夫终于逐一把事情解决,按理说这个时候执班太监再询问一次群臣是否还有事情上奏,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可以宣布退朝,百官可以回家吃饭,下午再来官署处理公务,但今天却有些特殊,待群臣把事情奏完之后,太监却没有出声。
“诸位卿家,可还有要事上奏?”朱厚淡淡询问起来,这话应该是执班太监的活,怎么皇上亲开御口啊,其中必要缘由,在官场混的无一不是心思灵活之辈,马上就猜测出皇帝肯定有什么事情要说,纷纷侧耳聆听起来。
张信明显带有忽悠的成份,但是虽然明代人非常注重孝顺的传统,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倡过百善孝为先这个概念,朱厚虽然也一头雾水,但也不妨碍他明白张信的意思,隐隐约约觉得似乎张信说的非常有道理。
儒家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孝,德之本也,崇尚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当然把这句话奉为至理明言,虽然朱厚不想承认朝臣们地提议。认皇太后为生母,续弘治皇帝嗣,但身为当朝皇帝,供奉皇太后那是天经地义之事,朱厚也没有理由推脱,想到这里朱厚心里也泛起了嘀咕,难道张信和杨廷和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也赞成自己续嗣?
“皇太后乃是后宫之主,皇上若是有什么为难的事情,要是诚心向皇太后请求,太后慈心之下想必皇上应该可以如愿以偿地。”张信轻轻暗示起来,与之前的慷慨陈辞相比,这句话非常轻微,除了朱厚之外。旁边的太监宫女根本没有听到。
“你是说……她能同意吗?”朱厚这才恍然明白过来,张信是希望自己从皇太后那入手,得到太后的支持然后再反驳群臣的提议。设想虽然很好,但是朱厚却不知道这方法到底是否可行。
“那就要看皇上的诚意了。”张信自己心里也没有底,但在这个时候只有微笑说道,绝对不能让朱厚看出自己的底气不足来,朱厚迟疑不决的看向张信,片刻之后觉得似乎可以试试看,心意一决即刻挥手说道:“来人,摆驾坤宁宫。”
“启禀皇上,今日之事已处理妥善,并无其他要事。”朝会有朝会的规定,虽然皇帝是问向众人,但负责回答的却是今天朝会的领班大臣内阁大学士蒋冕。
“那就好。”朱厚满意的点头。然后微笑说道:“前日杨学士上奏,说前兵部尚书王琼当罪论死,朕觉得稍为不妥,不如给王琼一个自辩的机会。各位卿家认识如何?”
倾耳聆听地群臣顿时沉默起来,王琼之事可是经由内阁大学士们讨论商议之后做出地决定,知情者更是知道这个事情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力成的,如果赞成皇帝地意见,那岂不是说与杨首辅作对,但反过来也是,如果不赞成,就是不给皇帝面子,那也……
“皇上仁慈。臣觉得可以给王琼一个机会。”事实证明在朝中王琼还是有几个好友知已地,听到皇帝有意开恩,怎么可能不捉住这个机会,纷纷上前进言起来,而朱厚也乐见这种情况,这说明杨廷和的势力还没有达到权倾朝野的地步。
“杨学士,你认为如何?”朱厚微笑的向杨廷和询问起来。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尺犹拥被。”
这首诗是明太祖朱元璋发自内心的感慨。当然不管他当时是出于什么样地心里做出这首诗来,但可以从诗中看出皇帝其实也不好当的。
“四鼓而兴。未明视朝,晡时听政,昏乃还宫。”
这是皇帝生活的写照,当然规定始终是规定,规定是由人来制定的,当然也由人而终结,太祖皇帝制定下来的制定,百多年来其实也没有几个皇帝做得到,而朱厚因为皇帝的宝座还没有坐热,所以才遵守祖宗的规定,天还没有亮就起来准备御门听政了。
皇帝如此勤政,那底下地官员当然也要如此,虽然已经习惯正德皇帝在位时候的清闲,现在一下子要恢复早朝,有些官员暗地里叫苦,却不敢宣之于口,表面上个个欢欣鼓舞的赞成朱厚的英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