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节局势再糟
赵公廉则倒吸一口凉气。
若是他坚持少年读书时当官忠君保国、甘愿为大宋牺牲一切的信念,不听弟弟的,没有开创新帝国,那,到了如今皇帝这样无耻绝情翻脸,沧赵满门老小加亲朋,加官场部属同盟,加庄内、民间忠心追随者,成千上万人只能老实冤愤等死,沧赵早晚得死无葬身之地,血脉断绝,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追随者,会成为历史上又一个被后人闲聊笑谈的惨案甚至是笑料。
赵公廉象弟弟一样眯起了眼睛,在庆幸中冷笑,更坚定了和弟弟一政一科两条龙奋力把新帝国拉起建设成具有最先进思想与进化机制、科技为根为首重、最繁荣富强的国家。
他要和弟弟更默契配合起来,把一生精力都投入到奠定科技遥遥领先强国的事业中,打下后世子孙最幸福自豪牛气生活的最坚实根基,和弟弟成为一科一政真正永垂不朽的伟人。
赵公廉明确坚定了一生的奋斗方向。
赵公廉和赵岳兄弟俩有意搞了这么个奏折,目的是在倒计时,能把大宋的敌我一目了然,看清官场所有人心,明确打击目标,明确哪些人是帝国杀回来后值得教导新思想,改造后可以收纳任用继续为官的,哪些人是要防范清理的。
新帝国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国家。
以前的国家,不论是农民起义得政权,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取得的,搞来搞去,依然是新势力打天下,旧势力坐天下,思想意识没有本质改变,仍然是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统治天下。
而新帝国培养了自己的新思想观念、新政治体系和官员力量,统一天下后,根本不需要吸纳旧思想读书人当官来补充官场以稳定与维护统治,能斩断旧势力对政治的一切影响与控制。
到时候,大宋官员与读书人,如果心里坚持老一套,即使是百姓眼里的好官好人,在新朝也决不会得到任用。
朝廷这边。盛怒的赵佶却在犹豫不决。
辽东契丹人家破南迁,太多东西在仓皇逃离时来不及带走,丢下了,财富大损,钱粮异常紧张,很多家颠簸坎坷逃亡,最后穷得除了离不得的马,连吃饭的碗都没有,什么都缺,为生存和过得好,习惯性很自然地把劲对向好欺负又富裕的大宋,在新家安顿好就自发组织起来南下抢掠,河间府、河北西路等北边关此际都陷入辽人铁蹄纵横下。
赵公廉和弟弟早核计好了,对这类官员与读书人,不能暴力屠杀掉,将会区别对待,或让他们在乡村自耕自食,顺便影响和提升一下周围百姓文化素质;或清除出核心统治区,强迁到新疆土边荒为民去传播汉文明、影响改变当地土著;
顽固不化损害新帝国思想意志在百姓中形成者,连同以后的重罪犯统统丢到倭岛去当祸害。
若能把倭岛变得儒腐温顺,利于帝国日后征服并在那里设立特别统治区的统治,也算为大汉民族争光取利了,提升了倭岛人种素质与文明素质,也是帝国喜闻乐见的,未尝不可。
哥俩对奏折后果有充足心理准备,但也万万没想到形势会急转直下到这种恶劣程度。
赵岳还好点,知道大宋统治者足够腐朽无耻,对后果只是冷酷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