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代女皇】

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代女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洛阳城里,她看到的是满门学子出入殿堂的激情;透过宫廷官阙,又仿佛看到了天下庶人奔走相告的激情。激情之下,是举国的功名情怀。

唐初,传统的士族势力。加上大批开国功臣所形成的父子相承的官位制度,使整个朝廷贵胄林立,权臣专擅;以培养贵族子弟为功能的学馆遍布天下,太宗时期,就有国学生八千余人。高宗薄儒术,重文吏,意在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名门贵族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一反生徒、乡贡、制举三途取士常规,废生徒、弃明经,以制科直接取士。而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高宗显庆年间,先帝制昭举人,开科八门。亲策举人九百人,开制举规模之先河。

自此,生徒明经黜退,制举进士渐盛。武皇以低微之躯跻身皇室,纵然才华超卓,深得先帝器重,仍难免不受豪门贵胄排斥之苦,围绕她的立后废后,几经周折。几番较量。

她历来不甘于受制于人,不屑于清规戒律;她鼎新革旧。轻门阀,重贤能。去私恩,大兴制科取士,下诏求贤,机会均等。

她容不得门阀制度下的生徒取士,不允许那遍布朝廷上下的学馆,成为世族豪门培植私家势力的摇篮;她要以比先皇更为直接的手段更大规模的举动破除那重门第、轻才学的门阀制度,

这对武承嗣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武承嗣对李昭德的怨恨不言而喻。

李昭德预料到武承嗣不会善罢甘休,随时都有可能利用武皇的特殊关系,翻盘来对自己进行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向武后密奏:“魏王威权过重,不可不防,请陛下三思。”武皇不以为然:“承嗣是我的侄儿,所以才会委之以腹心。”

显然,武皇不相信武承嗣会有二心。李昭德知道还没有说中要害,不过,这不要紧,后面的话他早已想好,“姑侄之情怎比得上父子之亲。

为了皇位,以子弑父尚且屡见不鲜,何况侄儿?魏王夺嫡失败,难免不怀恨在心,以亲王之贵复兼宰相之尊,陛下万事托之以腹心,一旦有变,只怕悔之莫及贵女难求。”

又是一针见血。武皇原本就对武氏家族抱有戒心,对他们的使用也多有掣肘,现经李昭德这么一说,使武皇不得不相信,不得不提防。凡事关皇室及自身的安危,武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让大批庶族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载初元年二月,各路学子奉诏云集洛城殿,参加朝廷举行的殿试。

这是武皇称帝前夕的一次亲试,声势浩大,规模空前,应诏考生多达万人。武后此举意在通过全面的科举考试,打破父子相承的官位制度,不分贵胄寒门,一律自由应考,择优录取,择才录用。

武后亲临考场,课以时政要务,出题策问。从此,“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天下文章道行,寒门庶子破茧而出,并由此拉开了武周选才用人的序幕。

武皇以诗赋策问取才,既问策于寒门庶子,同时也在问策于天下;他们以诗赋策论求取功名,在诗赋中施展才华,于策论中各抒政见。武皇看透了名门贵胄的私偏与狭隘,要以非常之举取天下之士,以天下之才治理天下,集天下之智慧融合天下。

如此执著,年复一年。她不在乎国学在她的执著下废散,更不在乎胄子在她的执著下衰缺。

武皇像是赞扬李昭德,又像是自我反省:“有道理,若非爱卿提醒。朕几乎铸下大错。”

于是,天授三年,武氏亲王武承嗣并武攸之双双罢相。一场由武承嗣挑起的立储风波暂告结束。

武皇对选人用人总是充满激情。看到大批士子云集在自己的麾下。就有难于言表的满足。

一个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并主宰的王朝,她渴望人才。需要有大批由自己支配使用得心应手的人才,用以支撑朝廷,适应天下。

武皇惯于制科取士,还每每下诏求贤,敕令百官举荐,其用人之道乃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