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宰执天下 > 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

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把两个词合起来,即使学识渊博著称的王安石、吕惠卿那些人来认,他们也只能靠蒙靠猜来理解。

南洋的海岛上,鸟粪积存成石,积累了成千上万年无人问津。直至今日,被开发出来。经过各地实验证明,粉碎后的鸟粪石是上等肥料,比起通常用的粪肥更有补于地力,如果配合粪肥,亩产量都有翻番的记录。同时鸟粪石还能提炼出硝石,成为火药的原料。

至于遇到水旱蝗等灾异,就少收点税,情况差一点就免税,再差一点,就送去几百百本度牒,作为赈济的本钱,也就是拿度牒跟大户换粮来赈济。

“这话当然对,相公也的确教训过在下。”黄裳停了一下,又道,“参政可还知道鸟粪石?”

那时候,朝廷每年的税赋收入,六成半在军中,两成半官吏,一成作为各级衙门的日常开支,所谓冗军,冗官,冗费,三冗是也。

“当然。”年纪老大的李承之,脑筋转得飞快。“上次听人说勉仲你家有船。”

想要矾业兴盛,收益能填补国计,就下一道令,将矾业收归国家专卖,让本是矾业行会的矾楼,变成樊楼。当然,官办的矾业之后也完蛋了。

陕西境内,最为重要的白渠,灌区粮食产量两三百万石,也是自修成后就几十年没再整治。

这是格物论中最核心的几条之一。

至于修桥铺路的经费,当真是没有。与韩冈颇有恩怨的李师中,早年重新整修了中原入岭南的官道,被世间称为能吏——那条穿过五岭的官道,从中唐之后,就没有再修过。

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四业并非对立。士农工商相辅相成,能够相互促进。

在变法之前,给军队换装,修建寨堡,都只能吃老本,仁宗时期耗光了旧年的积蓄,留给英宗、熙宗的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国库,逼得熙宗不得不决心变法。

“的确是有。”黄裳道,“在下族亲买了两条船,在南海包了一座岛,正准备开采鸟粪石。”

想要多一点的钢铁,就下一道文书让地方上的监司,催逼矿户、冶户再卖力点就够了。

李承之点着头,“做火药、肥田都是上等,买家可不会少。”

那个时候,即使是宰相,也不会管什么产业发展。更不知道他们手中权力用对了地方,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粪壤可做肥,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海岛上的石头,可以做肥料,这是过去谁都不知道的。

说起来,这也是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业的理由之一。

而皇帝的内库收入,给军中和官员的赏赐居其大半,剩下的就是杂七杂八的支出,天家自己的花用也包括其中,当然也没有太多剩余。

大量的廉价的铁制农具,让内地的粮食产量增长了至少三成,而水车、耧车等农用机械的推广,也在农田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除非觉得流民造反,派军出去镇压的成本多过开仓放粮,否则朝廷不会同意放开仓库,毕竟朝廷是量入为出,很难积存下来,能省则省。

不仅仅是农具和机械的发展。耕作,播种,品种改良,在农事上,更让成书数百年的《齐民要术》,内容已经显得太单薄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