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
就只为了四个字——工业发展。
李承之沉默下来,静听黄裳说话。
转头望着正在低声细语的一名名同僚,再过一会儿,这间大厅内,不知会有多少唇枪舌剑。
“现在各地的种植,都是在为工厂提供原材料。江南转而种植靛草、桑树、甚至棉花的田地越来越多,而种粮的农户,却因为低廉的粮价而收入减少,不得不转产。随着林邑州的开发,以及荆湖广南四路日渐繁华,涌入中原的粮食将会是现在的两倍、三倍,到时候,江南这鱼米之地,都要进口口粮了。”
微微地笑了一下,黄裳决定不去打扰他。
工业,词出无典,古来只有四业,没有单一农业工业的说法,但还是能让人想明白。发展,同样没有前例,真想要领会,得要蒙一蒙了。
黄家小门户,远不比上煊赫于福建的章、苏两家。但现在,在苏家的商会中参了一股,正准备一船船地运回来,卖给朝廷,提炼硝石,也可以卖给雍秦商会一等的大客户,他们在沿海的棉田用得上。
如果是二十年前,拿出来,不知要有多少人摇头。
海州等淮南东路沿海军州,人少地多,田亩少,滩涂地倒是数以万顷,近些年来被雍秦商会的成员大批地买下来,正逐渐改造成棉田,同时还有配套的棉纺织厂,则聚集在邻近的一州一县,十几家开在一起,勾连起来,使得雍秦商会这个外来者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县之地牢牢掌握。
尽管做官也不过十来年,但黄裳也知道,在过去,根本就没有这种说法。
还有关陇要不是远离中原,口粮必须自产,早就都种满棉花了。就这样,粮田的数量还在减少。但这一段,黄裳想想,还是没有说。
看着这位老参政脸上的表情,黄裳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爆发一般的粮食产量,让大宋可以在年年新增数百万人口的情况下,保证数百万匹马匹的草料。
与李承之的对话忽然慢了下来。
“难道日后大宋亿万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粮食不成?”
现在只是刚刚开发,等过上两年,就会是一船一船的鸟粪石,从南海的荒岛上开采出来,运送到大宋各处。
太新了,词汇新,内容更新。
黄裳相信这些事,不用解释,李承之都知道。但黄裳所看到的,还有已经濒临崩溃的粮食生产。
这是很时新的两个词组成的新词汇。
“但这些鸟粪石,有多少会用来粮田上,又有多少会用在棉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