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73章 斋桑泊

第173章 斋桑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然,数千军队看起来有些少了,与清国二十万人马不对等。但俄国人并不相信博格德汗使者吹嘘他们军队人数的话语,认为他们在突厥斯坦作战的军队不会超过五万人。那么,俄国派遣五千军队,差不多也可以交差了,毕竟这些地方荒无人烟,千百年来就少有城镇或定居乡村,补给相当不便,五千人得分散到很广阔的区域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军械及其他物资,因此可以说诚意相当足了。

斋桑泊堡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前哨基地,目前共驻扎了大约四百名步兵。他们都是莫斯科被解散的前射击军的将士,因为参与了一场叛乱,按律都要处死,但彼得沙皇慈悲宽容,决定赦免他们,条件是到中亚地区为帝国开疆拓土。射击军的士兵们别无选择,只能带着家人和少得可怜的财产,长途跋涉到了中亚一带,且战且耕,为沙皇陛下服务。

1704年11月1日,天寒地冻,太阳黯淡地跟一盏随时会灭掉的灯火一样,根本无法为大地上正在工作的可怜人提供一丝温暖。

“唉!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啊,土地少,赋税重,使人动弹不得,还要额外承担劳役,简直活不下去了。你去瞧瞧,萨拉托夫或彼尔姆,那里的生活才叫好呢。土地辽阔,耕地要多少有多少,简直好得不得了。”一座军事哨所的建设工地上,某位胡子拉碴、衣衫褴褛的工人唉声叹气道。他身上的衣服很单薄,根本不能抵挡严寒,更别说上面还有许多破洞了,冷气嗖嗖地往里面钻,迫使他不得不加大干活的频率来抵御身体的不适。

“我就是从彼尔姆来的。”旁边一位中年男人幽幽地说道:“你如果到了彼尔姆就知道了,那里的生活到底有多差劲。不然的话,你以为我会逃到西伯利亚来么?我们家乡的人都说,东部的托木斯克、托博尔斯克才是生活的天堂,于是我跑来了。结果当地居民告诉我,他们那里的土地贫瘠,产出很少,冬天还冷,穷得不得了。他们还说,库兹涅茨克和比斯克的生活好,那边面包、蜂蜜、酒、熏鱼应有尽有。该死,我的忍耐到了尽头,我不再相信任何人的鬼话了,我不会再傻乎乎地跑去库兹涅茨克经受失望……”

“所以你被抓到斋桑泊来了,逃奴!”阴恻恻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却见一位身穿制服的公差站在那里,手里提着一条皮鞭,道:“若是再让我看到你在偷懒,我会抽得你满地打滚,我保证。”

监工来了,农奴们顿时不再闲聊偷懒,纷纷卯足了力气干活,生怕被处罚。他们都是这个小镇(斋桑泊堡)的居民,更准确地说,是移民。是的,他们大部分都是西部地区的逃亡农奴或流放犯人,被西伯利亚地方官员们搜罗起来后送到了斋桑泊一带兴建定居点,名义上说是为了抵御吉尔吉斯—哈萨克人的侵袭,保护俄国腹地,实际上是针对谁的,不问可知。

斋桑泊小镇前后建设已历两年,目前共有三千多居民,名义上都是农奴,实际上是自耕农。严格来说,他们的生活比西部地区的农奴要好不少,除了繁重的劳役以外。

斋桑泊镇内已经建起了许多建筑,包括城堡、仓库、军营等建筑。因为军事方面的需求,这些建筑都是石质,较为坚固。关键时刻,人们可以躲进去,并以此为凭借坚守,抵御蒙古人或哈萨克人的抄掠。

当然为了传播基督的信仰,降低沙皇在当地统治的难度,俄国人也建设了一座教堂。教堂有专门拨款,定期给当地居民施舍食物和药品。这是俄国人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即如果教堂在当地运作顺利,发展信徒较多的话,那么统治起来就会相对简单,治安、军事方面的支持也会更少。与这些动辄数万乃至十万卢布的开支相比,每年拨给教堂的价值几千卢布的实物就不值一提了。这生意非常划算,不是吗?

俄国人在郊外也开辟出了许多农田,以种植黑麦为主,目前已经经历过一次收获。或许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少有人种地的缘故,土壤的肥力相当不错,粮食收成很高,一点不比西部的黑土地差。根据斋桑泊镇的农业官员们所说,这些黑麦都达到了优等品质,如果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出售的话,荷兰人会第一时间抢购一空的,他们现在正缺粮食,非常缺!这位官员还信心十足地表示,明年争取将现有的耕地面积扩大一半,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支持沙皇军队在附近的各种行动。

至于沙皇的军队在附近做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对付帝国统治中亚的心腹大患准噶尔蒙古人嘛。彼得陛下与清国的博格德汗有协议,相约共同进攻准噶尔人。目前看来,清国人在南方有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依旧派了二十万军队从东向西进攻,目前已经深入突厥斯坦腹地数百俄里,取得了很大战果,可以说没有失约,那么彼得沙皇出于尊严考虑,肯定也不能失约了。因此,他们在西部战事正烈的情况下,依旧调集了数千兵马来到中亚,与清国军队一起夹击蒙兀儿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