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174章 移民与铁路

第174章 移民与铁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事,还是得趁早!

毕竟,登莱经济发展多年,没偷渡移民还罢了,一些较差的工作也有人做。而当清国移民一夜之间涌过来后,本地人便再没有愿意当下水道清洁工、夜班码头苦力、建筑力工、季节性农场苦力之类的活计了,甚至就连远洋渔船之类的收入较高的活计都有人不愿意干,因为嫌危险。所以说,清国偷渡移民的大量涌入解决了登莱经济的很多实际困难,拉低了社会运行成本,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水平,好处多多。

南洋那边的几个殖民地主官看了大流口水,纷纷要求登莱给他们“接济”一点移民。但登莱政府非常“操蛋”,他们把着这些低收入的偷渡者不放,死命榨干他们的价值,同时裁汰军户给南方殖民地,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即便是给人家军户,也给得不是很痛快,往往要催促很多次,才放出去那么一批,可见其对人口的重视程度。

南洋殖民地被逼得没办法,于是联合起来上书中央政府,最终获准在胶莱新河沿岸的平度州开设移民中心,直接从登莱开拓队手里抢人。移民中心就设在河边,第乌、马来亚、拉包尔、澳洲、大溪地五家一家设了一个,各派数十人于此办公。每拉到一个移民,当场发给船票,让他们坐船前往南洋定居。

登莱开拓队对这种情况欲哭无泪,这简直就是断人财路嘛!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派遣了数百名新军士兵过来,强行截留移民。不过在被五大藩镇联合抗议之后,他们最终放弃了这种毫无意义的举动,转而开始和清国那边的蛇头联系,让他们多多把人弄到别的渡口,然后移交给登莱方面。

不过开拓队队长陆小峰及时叫停了这种行为。他的格局比较大,认为加大移民数量才是核心要务。现在清国四处开战,百姓负担沉重,山东的百姓因为要给青州大营提供粮饷、徭役,负担尤其重,因此他们还是有很强的移民动力的。再加上这些年东岸、清国人员交流密切,很多移民至东岸的人也写信或汇款回老家,清国地方上已经大致了解了登莱是个什么地方,清国政府妖魔化东岸的谣言不攻自破。因此,移民的基础非常好,如果再加一把劲的话,每年偷渡移民的数量翻一番也不是没有可能。

陆小峰觉得,每年接近三万的偷渡移民数量,让一半给南洋诸殖民地,剩下的一万五千人里,一万人留在本地从事各种低端工作,五千人送到辽东那边去垦荒。辽东那边在先后设立了大东沟、丹东、宽甸、集安四县后,这些年又前出设立了毛甸子、灌水、东汤、五龙背、马家店、齐家堡子六个军堡粮站,派遣了大量士兵戍守。清国官方前来围剿过几次,但没有多大效果,或者即便一时破坏了,但东岸人很快就会报复回来,然后再建一个更坚固的军堡,让满清朝廷无计可施。

如今这六个半包围着凤城厅的军堡已经在军事上站稳脚跟,正需要移民来垦荒提供物质上的基础。因此,他们也需要移民,而且是大量移民。就是不知道,当那些清国的偷渡移民们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偷渡到东岸后,突然又被告知他们会再度回到清国境内(东岸蚕食的清国土地)定居种地后,是怎么一副模样。应该是惊讶、懵逼、沮丧、惶恐、麻木等情绪皆有吧,其实挺有意思的。

当然他们也不必过于忧心。虽然回到了清国满洲地界上,但统治着他们的是辽东地区行署,是东岸政府。在他们背后,有四个经济发达,总人口近二十万的县支持着他们,有大量战斗经验丰富的行军士兵保护着他们。以清国在满洲移民那扭扭捏捏、左右为难的态度——前几年清国朝中就有宗室重臣向康熙哭诉,说移民汉人至满洲会动摇大清根基,因此一度闭关——他们怕是八辈子也赶不上东岸人了。况且辽东这边还有朝鲜禁军轮番戍守,这些棒子军自带粮饷,总数高达三万,吓也吓死盛京的那帮怂货了。

只可惜东岸占据的辽东东部地区多山,南铁公司也分身乏术。不然的话,直接修一条从镇江堡到凤城厅的铁路,大军坐着火车长驱直入,把红旗插到人家衙门顶上去,岂不美哉!以如今登莱三四百万的人口数量,每年五百多万圆的财政收入,挤一挤修铁路的钱还是有的。

陆小峰曾经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胶东半岛上有平荣线、胶烟线两条铁路,中期来看已经足够,那么下一步建设铁路的重点就是辽东地区了。这事还不能拖延,如今欧陆局势混乱,保不齐哪天中央政府就会下场参战。那样的话,他们登莱、宁绍等财政上有富余的殖民地就会被加大抽血力度,上缴更多的税款给本土,以支持战争。真到了那时候,登莱方面还真未必拿得出那笔钱在辽东修铁路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