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宜泉
所以,经济建设问题似乎也可以提前考虑起来了。
对了,塔里哈现在改名了,叫宜泉镇。军管署还在周边设立了平溪乡(位于后世乌里翁多附近)、新岗乡(位于后世帕德卡亚附近)、北陵乡(位于后世圣洛伦索小镇附近)和兵团六乡(位于后世Junacas村附近),总共五个乡镇,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县,即宜泉县。
宜泉县人口不多——嗯,印第安人和梅斯蒂索人不算人——加上这些年随军前来做生意的商人、手艺人,以及少量自发过来种地的东岸国民,也不过五千余人罢了,其中半岛人和土生白人还占了相当的比例。日后的话,还是得想办法搜罗大量人口过来,一方面抵消有原住民血统的人被强制迁移后导致的劳动力不足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也是稀释西班牙人的比例,令其更加“纯洁”。
宜泉县的设立其实是个意外。毕竟从这里往南,还是一片荒芜的查科平原呢。在通往洛阳府的这一千多公里路程上,东岸人只有比较零散的少量定居点维持着交通线,开发程度极低,按理来说不可能让宜泉县立起来的。不过第七混成团的孙大团长有路子,他得知上头有再建一个兵团堡以培养人才的计划,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令其落户宜泉县,不但给本地拉来了大量建设资金(目前还没到位),还充实了人口,一举两得。
梁强东的建材厂选址就初步定在平溪乡。附近有上好的石灰石资源,还有小煤矿,完全可以支撑他的企业运转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平溪乡的农业条件很不错,有大量的可开垦土地,这就保证了未来能养活大量人口。而人口,就是财富!
宜泉县目前巨大多数人口还是在宜泉镇一带。这个小城正好处在一片山间谷地的正中心,从这里分别向南、向北二十公里,都是上好的谷地平原,水也不缺,气候适宜,完全可以发展成一个人口繁盛的农业产区。西班牙人在这里遍布农庄,可不是没有原因的,东岸人现在同样很喜欢这儿,可见其自然禀赋的优越。
宜泉县再往北几十公里,海拔就要慢慢上三千了,说实话对人类不是很友好,对农业生产也不是很友好。空气稀薄,降水稀少,天气寒冷,种植一些耐寒农作物不是不可以,但产量几何就很难说了,说不得还得靠畜牧业来补充一些。但底子就这样,没有大规模的粮食产量,不可能承载太多人口的,这就注定了其尴尬的地位。
以第七混成团为首的东岸军队已经向北打到了波托西、苏克雷一带。作为查尔卡斯检审法院区的前首府,西属美洲的产银中心,这座城市其实是不战而降的。西班牙人不是不想抵抗,而是没法抵抗。向北通往秘鲁的通道被断绝,南方的低海拔农业区也被东岸人占领,而本身处于四千米的高海拔地区,多年来又一直以采矿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根本没什么粮食产量,一切全靠从外界输入。被东岸人这么两头一堵,还能落着好?
当地的西班牙官员也是果断。在意识到没法防御之后,干脆毁掉了矿坑,然后带着仅剩的物资退往现首府苏克雷,与当地守军汇合,做最后的坚守。苏克雷位于群山之中的谷地,海拔较低,有一定的农业基础,物资储备也非常丰富,因此可以当做抵抗基地做最后一搏。不过听说也没啥花头了,第七混成团带着各路杂牌部队已经向其发起了攻击,以西班牙殖民军的素质,应该是没法抵挡的,相信不日就有好消息传来。
高原作战,要点就是占领低海拔农业区。没了农业区,几百公里的无人区可不是那么好走的。一旦迷路,又断了补给,结果就是活活饿死的下场,这一点不夸张。
而打下苏克雷后,其他地方基本上也翻不出大的浪花了。操作好的话,不战而降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地方上肯定会存在大量反抗势力——尤其是查尔卡斯这个印第安人特别多的地方——但都影响不了大局了。只要投入足够的兵力,花费足够的代价,都可以一一剿灭,无非是时间长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