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后方(十一)
而且,搞运河,下游港口附近的条件不要看一看吗?汴河水位高峰的时候,洪水漫溢,河床较浅的巴拉圭河、红河会遭遇倒灌。一般而言,倒灌的洪水会流入河床两侧广阔的沼泽地中,直到水满溢出,整个过程会持续四个月之久,到来年2月达到峰值,然后再缓缓下降。而到了5月份的时候,巴拉圭河开始涨水,汹涌的洪水又一次倒灌了进来(坑爹吧?),并直到9月份水位才开始下降。
所以,红河河口附近的沼泽地其实是天然的蓄水池,你要设立港口,开发土地,总要解决每年两次洪水的问题吧?目前东岸的开发,根本没敢触及这一片,未来是不是要投入资金解决?再者,为了能在枯水期也有一定的水量,同时免受汛期洪水的困扰,上游地带也要大修水库。西班牙殖民时代的那几个水库完全不合格,不但年久失修,库容也严重不足,急需投入资金更新。
这七算八算下来,哎哟喂,真真是不老少钱了。修建水库、航道疏浚、渠网化工程、港口建设等等,以如今东岸共和国的生产力,真的能够做到吗?后世阿根廷独立后,因为20世纪初查科平原北部棉花种植业的大发展,曾经动过渠网化贝尔梅霍河的念头,结果才开了个小头,后来就放弃了。虽说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改革引发的社会动荡,但焉知没有成本太高的因素在内呢?就那条件,还不如请英国人来投资铁路呢,搞啥子运河哦!
面对学术界的激烈反对,交通部也不好一意孤行,况且他们本来也没多大意向,因此在公布了未来会从合水乡修一条铁路通往下游的巴拉圭河或汴河之后,就偃旗息鼓了,也算是对那几个能量颇大的老干部勉强有了个交代。
红河渠网化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东岸人在这条河流两岸的开拓行动,却才刚刚开始。河西地区行署从数年前开始,就派出大量工作组,对内陆地区的土地进行丈量,然后划出了三十亩一份的份地,对其进行编号登记。
这些份地主要集中在高沙乡(后世拉瓦耶堡附近)、龙虬乡(位于后世胡安·何塞·卡斯特利小镇附近)、安宜乡(位于后世丰塔纳少校镇附近)、白田乡(位于后世特雷斯·伊斯塔莱斯小镇附近)、诚忠乡(位于后世博索·德尔蒂格雷小镇附近)、安田乡(位于后世新蓬佩亚小镇附近)、春光乡(位于后世拉古纳耶马小镇附近)、兴林乡(位于后世圣丽塔小镇附近)、合德乡(位于后世洛斯布兰科斯小镇附近)、合利乡(位于后世里瓦达维亚小镇附近)、画川乡(位于后世阿波利纳里奥·萨拉维亚小镇附近)一带,一共十一个预设乡镇,目前总共才安置了不到两万人,空地那叫一个多,随便跑马圈地都没问题。
这些地的所有权也不在河西地区行署手上,而在国家开拓总局那边。原因其实也不复杂,这些地压根就不是分给移民的,而是打算分给战争中收编的各路杂牌武装官兵们的,比如金真男那伙人。当然有些人肯定不愿意到这荒郊野地里安家,他们更愿意去大城市生活,反正也不缺钱,何必到这鸟不拉屎的烂地方呢?不过这也没关系,可以出售,一切只要符合东岸法律,怎么着都没问题。甚至你回售给政府也不是不可以,政府也能处理这些地,无论是分配给未来的移民,或者干脆办国营棉花种植园,都可以操作。
事实上这些地也不缺人来开发。远东地区承平多年,人口增长迅速,愿意出海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澳洲、拉包尔、马来亚、第乌等地也非常渴求人力,但本土规定的移民数目,却没人敢随意伸手贪墨,故每年抵达东岸各大港口的移民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官方组织的移民行动依然坚定不移地进行着。
查科平原东部林木繁盛、水源丰富、光照充足,土壤为砂质黏土,气候恰到好处——如果种棉花的话,夏季降雨在花蕾绽开时节明显停止——每年无霜期达210天,十分适合种植各类经济、粮食作物。河西地区目前既有热带农作物,如棉花、柑橘、香蕉(在敬亭县北部,可以种,但说实话有点勉强),也有温带的小麦、玉米、高粱(饲用作物)、蓖麻、木薯及各种蔬菜。当地农民并不擅长使用人工肥料,但他们尽可能轮种丰富多样的作物,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土壤肥力,再算上家里饲养的牲畜,总体收入并不低。
因此,这些土地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热带、温带作物均可种植,产品丰富多样,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还有比这更好的吗?那些野狗般的非国民劳务工,在战场上卖完命后,如果侥幸不死,能弄到这么一份地,然后安安静静地过完下半辈子,也算是一种福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