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移民与铁路
不过开拓队队长陆小峰及时叫停了这种行为。他的格局比较大,认为加大移民数量才是核心要务。现在清国四处开战,百姓负担沉重,山东的百姓因为要给青州大营提供粮饷、徭役,负担尤其重,因此他们还是有很强的移民动力的。再加上这些年东岸、清国人员交流密切,很多移民至东岸的人也写信或汇款回老家,清国地方上已经大致了解了登莱是个什么地方,清国政府妖魔化东岸的谣言不攻自破。因此,移民的基础非常好,如果再加一把劲的话,每年偷渡移民的数量翻一番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桃村现在就是铁路枢纽,大量物资和人员在此云集,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里同时也是登莱新军的一个重要据点,大量部队在此屯驻,方便随时通过铁路机动转运至各处。而部队出操训练时百姓大量围观,几乎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虽然这种移民网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捣毁一次(为此落马的清国低级官员也不少),但过后总会死灰复燃,被人重新建立。在这里,金钱的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没人能抵御其超强的魔力。而登莱开拓队政府则笑哈哈地坐在一旁,看着那些借钱自费移民过来的清国人填补本地劳动力的空缺,一个个喜上眉梢。
到了最近十年,胶莱新河沿岸成了最主要的偷渡目的地。清国官方派了骑兵沿河巡逻,并在河西岸设立一定范围的无人区,以增大偷渡难度。但你以为这些措施就能难住偷渡客吗?人民群众的智慧绝对不能小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东岸和清国两地都有关系,于是干脆开了家移民公司,向每个想要偷渡的清国人收取费用,然后用这些钱贿赂巡河的骑兵,同时在无人区内设置隐蔽的补给点、休息点,一下子就提高了偷渡效率。
毕竟,登莱经济发展多年,没偷渡移民还罢了,一些较差的工作也有人做。而当清国移民一夜之间涌过来后,本地人便再没有愿意当下水道清洁工、夜班码头苦力、建筑力工、季节性农场苦力之类的活计了,甚至就连远洋渔船之类的收入较高的活计都有人不愿意干,因为嫌危险。所以说,清国偷渡移民的大量涌入解决了登莱经济的很多实际困难,拉低了社会运行成本,提高了本地人的生活水平,好处多多。
而说起这些偷渡移民,根据登莱官方的统计,每年数量高达一万多人。就这还是清国官方大量打击,实际连坐法之后的数据呢,不然怕是会更多。在很早以前,清国人偷渡的主要目的地是胶州、掖县、海沧口等地,他们趁着夜色从隐蔽渔村出发,沿着海岸线航行,天明之前绝对能靠船上岸。有时候遇到东岸海军的巡逻船,他们也不大会管,任由这些穷苦人进入东岸境内。
南洋那边的几个殖民地主官看了大流口水,纷纷要求登莱给他们“接济”一点移民。但登莱政府非常“操蛋”,他们把着这些低收入的偷渡者不放,死命榨干他们的价值,同时裁汰军户给南方殖民地,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即便是给人家军户,也给得不是很痛快,往往要催促很多次,才放出去那么一批,可见其对人口的重视程度。
这些工厂的存在,大量解决了登莱民间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给政府缴纳了许多税金。另外,因为这些工厂喜欢使用女工,使得女性整体收入提高,进而促进了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至于由此引起的生育率降低的问题,都是毛毛雨啦,因为可以从清国那边偷渡过来的移民中进行补充。
南洋殖民地被逼得没办法,于是联合起来上书中央政府,最终获准在胶莱新河沿岸的平度州开设移民中心,直接从登莱开拓队手里抢人。移民中心就设在河边,第乌、马来亚、拉包尔、澳洲、大溪地五家一家设了一个,各派数十人于此办公。每拉到一个移民,当场发给船票,让他们坐船前往南洋定居。
这些工厂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茶叶厂、丝绸厂、被服厂等等。原材料从清国进口,在铁路附属地内的工厂进行再加工。而加工出来的商品,又可以就近运到火车站,通过铁路低廉的运输成本输送到胶州、烟台这两个大港。
登莱开拓队对这种情况欲哭无泪,这简直就是断人财路嘛!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派遣了数百名新军士兵过来,强行截留移民。不过在被五大藩镇联合抗议之后,他们最终放弃了这种毫无意义的举动,转而开始和清国那边的蛇头联系,让他们多多把人弄到别的渡口,然后移交给登莱方面。
如今平荣铁路已经正式通车半年之久,两侧的铁路附属地渐成投资热土,尤其是靠近胶莱新河的平度州,民间资金大量涌入,一块又一块地拿下铁路公司或台湾银行不需要的土地,或者修建物流仓储设施,或者兴建私人住宅,或者建设成商业设施。当然也有不少人是过来建设工厂的,他们从平荣铁路公司手里竞价拿地,离火车站越近的价格越高,拿到地后开工建设厂房、招募工人、添置机器,很快就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