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25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

第425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番七大船台上五个都铺设起了龙骨(另外两个船台给其他船做修理或者蒸汽化技改),木材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因为切割的都是新华夏运来的硬木,因此一下午便废了很多高碳钢的刀头,但大家毫不在乎,因为没什么比在厂区里听着机器轰鸣声更令人感到安心的事情了——这意味着大家的收入开始大幅度上涨。

南海运输公司没订单,海军也没有任何新舰计划,除了在46年下了一批补给船、医疗船什么的订单外,整个47年都没有新造任何一条船。按理说东岸正处于与西班牙战争期间,海军应当加大造船力度的,但无奈国内人力紧缺,有经验的水手更是紧缺,再加上一些财政方面的现实困难,因此海军在47年竟然也无任何新舰计划。所培养或招募到的一些水手都紧急补充了海战战损,因此即便新造了战舰出来,也无足够的水手去驾驭,那还不如不造呢!

不过那些私人投资的制桶作坊、制绳作坊、皮革作坊、铁匠作坊甚至一些船只内设装潢作坊就很困难了,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员工收入大减,企业主陷入巨额亏损之中,他们这些小企业在整条造船产业链中资金实力最差、抗风险能力最弱,因此很多作坊在大萧条之中都引入了新的投资者或者干脆就是换了主人。原本的作坊式企业也在这场危机之中进行了兼并重组,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过在没有新增订单的日子里,他们也只有依靠交通部下发的一些微薄的补贴苦熬日子罢了,真要实现全行业的复苏,还是需要三大船厂自己先接到生产任务再说。

只是花费大代价培养出来的工人却去修路植树,这总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而且这些大船厂陷入了萧条之中,给他们做配套的小厂更是经受了灭顶之灾。由国家投资的锚链厂、机器帆布厂、木材烘干厂还好说,毕竟他们家大业大,而且他们锚链、帆布、木材之类的产品也不光光是造船上面要用到,其他一些行业也会不时使用这些玩意儿,因此这两家厂虽然也开工不足,但还能勉强支撑下去。

就这样苦熬了整整一年后,47年下半年,从欧洲返回的贸易船队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奥斯曼帝国政府订购了十艘600吨级的笛型运输船,每条船合同造价4万元!这个消息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每一个造船工人的心里,大家立刻扔掉手头的修路植树工作,然后兴高采烈地返回了厂里,准备开工建造新船。

两家船厂的管理层也比较着急,厂里花十多年时间逐渐培养出来的大批产业工人每个月的收入直线下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搞得他们连在厂里大声说话的底气都有些不足。他们一边前往巴西,上门推销自己的船只,一边要么组织工人植树造林(都是栎树之类的船材)、要么组织工人们去修修码头和公路,多多少少让大伙赚一些辛苦钱补贴家用。

东方不亮西方亮,就该这样嘛!国内因为水手数量严重匮乏以及财政困难而停造了新船(现代厂的移民船还在继续建造),那么给外国人造船就成了大伙的唯一出路了!这笔大单子,来的真是时候!

现代厂的日子还能混一混。但镇海厂、大鱼河厂的厂区内可就门可罗雀了。所有工人都垂头丧气,因为大家明白,没有订单就只能领基本工资:每个月五元——这还是在政务院上调了国有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后的收入呢,以前更是只有可怜巴巴的四元钱——在这个因为战争而货币超发、物价飞涨的年代,五元钱能干毛?

木材烘干厂内的烟囱里冒出了久违的浓烟,大批从新华夏运来的大叶紫檀、红檀木被送进了窑内进行烘干;机器帆布厂也开始吭哧吭哧地编制细密厚实的帆布,织出来的帆布极为沉重、且帆面上用染色布织了一些奥斯曼人指定的图案;锚链厂内此时更是叮当作响,五大三粗的工人们正就着通红的铁水铸造锚链。至于那些小配套厂的企业主们,更是一跃而起,将回家帮家人务农或打零工的工人们又喊了回来,通知大伙立刻开工,准备给镇海厂和大鱼河厂做配套设备。

其中,现代特种船舶厂的日子可能还好过一些。因为他们手头的捕鲸船、挖泥船、灯塔船、鱿钓船、移民专用船等都是专业性较强的船只,建造周期长、利润率高,因此短时间内还能撑一撑。而且他们的厂长韦华也比较有本事,竟然利用自己的关系从巴西抢来了两条风帆动力捕鲸船的订单,这让其他两家厂的管理层几乎瞪爆了眼珠子。

镇海厂内,已经整合为七个船台的老船坞内立刻人满为患,大伙摩拳擦掌,誓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几艘船!笛型运输船是东岸共和国的经典远洋货船,大伙这些年来也造了几十条了,经验异常丰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整出来。

三大船厂在默默完成了手头的订单后,将南海运输公司的三条船一分,便再无任何事情可做了。其间也许还接了一点船舶修理、蒸汽化改造之类的小活,但改变不了大势。到了47年2月底、3月初,完成了手头订单的三大船厂已经陷入到了彻底停工的状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