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南北和谈(四)
康熙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没来西山行宫了,但这里设施、人员齐备,拿来做个谈判场所绰绰有余。按照康熙口谕,殷扎纳、隆科多、图里琛三人牵头新组建了一个谈判团队,殷扎纳为首,隆、图二人副之,抽调了理藩院、工部、户部等多个衙门数十位官吏,重点与马冲谈一谈商业开放的事情。至于其他几个方面,则暂时停止,一概不谈。
这场谈判,毫无疑问双方都在纯商业方面做文章,下意识地忽略了边境冲突带来的紧张局势。本质上来说是一场交换,清国获得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东岸为本土及远东诸藩甚至是南洋各殖民地的商品打开了销路,各取所需,可谓双赢。如果要算输家的话,大概就是英格兰、联合省、法兰西和葡萄牙这四个国家的商人了吧。清国大概率不会取消他们的全部订单,但利益大受影响是肯定的。
西山行宫的面积很大,分了好几处,历来是清国皇帝的驻跸之所。北京城真不是个什么好地方,康熙就很不爱住,水质不好,夏时酷热,冬日严寒,因此他人生中大部分时候,都住在城外的各处行宫内。目前住的畅春园是一处,西山行宫亦是一处,每处都常年备着大量宫女、太监和侍卫,就花费来说,其实真不少。
而且通过这次谈判,马冲也算是摸清楚了清国的底线,他们非常注重实际利益,手腕很灵活,不是特别注重面子。只要对他们有好处,哪怕与虎谋皮,都可以尝试一下。就像东北和漠北发生的军事冲突,如果换成明朝,绝壁不可能视而不见,别说做生意了,不把你使节抓起来就不错了。但满清就有那么一种唾面自干的本事,康熙之前赐宴、赐茶搞得气度森严、辉煌大气,一度把马冲震住了,以为是个多了不起的天朝君主呢。现在看来,也就那么回事吧,两国的和平谈判可以继续,生意也要继续做,基本就是这个基调了。
“殷大人,一场秋雨一场寒呐。这些日子,本使注意到天气不太好,寒意渐涌,殷大人可得注意身体。”1712年10月15日,西山行宫某处,马冲正在与殷扎纳喝茶闲聊。
“黑水机械厂有自己的生产计划。据本使所知,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下半年了。贵国的订单需求量如此之大,我可以尝试联系本土的黑山工业公司,但这价格嘛,可能就需要提上一提了,可能是这边的两倍以上。没办法,路途遥远,保险费昂贵。”
清国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据有关市场调查,清国大概只有1%的人穿东岸布,其余人不是穿着农村土布就是绫罗绸缎。当然,他们现在也从英国进口了大批纺织机械,自己生产16支到20支纱的棉布,这又挤占了本就不多的东岸布销售市场。
“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锅炉,贵方每年必须各发货一百个。”
总之,目前可怜的市场份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清国必须开放更多的窗口,削减进口关税,让东岸布匹能够大量销售过去。宁波布、染色布、呢绒什么的,老子都想卖,一年贸易额做不到一百万圆就是失败!
就比如现在,满蒙开拓队在东北及漠北草原的那一通折腾,给双方的谈判情绪陡添了几分火药味。殷扎纳作为谈判总理,倒没什么过激的言语,只是时不时定个调子,将“擅启边衅”的帽子扣给东岸人。隆科多、图里琛作为谈判协理,言辞却十分尖锐,涉及利益时也寸步不让,有时候甚至都有点胡搅蛮缠的感觉了,连殷扎纳都为之侧目。
天津、杭州两个贸易口岸估计是不够的,最好多开两个。一年一百万的出口额、两百万的贸易额,肯定也是不能满足的,最好翻个倍。这谈判啊,还得继续深入!
满清政府虽然昏庸,但在钱方面从来都看得很重。大量东岸布匹销售过来,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金银流失,这是他们极度避免的。因此,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殷扎纳、隆科多、图里琛三人真的寸步不让,反复纠缠,直到马冲急了,扬言终止谈判时,他们才勉强表示,可以上奏皇帝“圣裁”。
理论上来说,双方还是有的谈的,不就是求同存异嘛,你让一点步,我再让一点,最后达成个折中的意见。当然这是理论上,就实际来说,双方谈判团队的临场发挥、内外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指导政策的变动,都可能会对最终谈判产生直接地影响。
谈完了布匹,马冲还与殷扎纳等人开始了盐、糖、香料、热带木材等商品的生意。这简直又捅了马蜂窝了,还是那句话,清国缺外汇,对任何可能导致贵金属大量流出的贸易行为都十分警惕。况且盐这种东西还是他们重要的财税来源,根本不可能拿来谈的,想要从这方面打开突破口,难度可想而知。
而所谓的商业开放,对谈判双方而言,诉求也不太一样。东岸人这一边,想的是如何扩大出口至清国的商品种类、数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关税是否合理等等。清国那一边呢,则侧重于是否能买到尽可能多的物美价廉的工业品,这是他们的新式工业所急需的。英国货,太贵了,使用寿命也很一般,实在不是什么好选择。
糖、香料、热带大木、鲸制品、宝石、珍珠、海产品等等,都是远东诸藩以及马来亚、第乌等地的拳头出口商品,这方面清国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但还是老问题,清国非常担心富裕阶层大量消费此类商品,造成金银流失,因此犹犹豫豫,始终不肯松口。哪怕马冲讥讽他们要“过原始生活”时,依然不是很情愿。到了最后,还是老办法,马冲威胁之前答应的工业品出口条件作废,这才迫得对方话语松动,表示要回去“请示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