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万年太久
卓敬叩头说:“天子无家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关乎天下。臣所陈奏建言,系天下至计,愿陛下明察而行。”
朱允炆那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主儿,哪里忍得住按部就班层层抽梯的把戏,他要的是一步到位,永除后患。如今卓敬既然上疏了,他就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与心腹大臣提起此事,商讨对策了。
另一个人便道:“一个小内侍随口一句话,或者罪不致死,但皇上能因此杜绝内宦干政,避免阉宦流毒,这杀一儆百,却是于我大明江山社稷大为有益的。”
那也太慢了!这么一步步下来,什么时候才能把叔叔们都削完?
这时拍着马屁,外边已传出噗噗的棍击声和小付子痛极惨呼的叫声,朱允炆余怒未息地喝道:“拖远些去打!”
徙燕王到南昌?然后呢?
朱允炆大喜,不料一问起具体的削藩之策,两个心腹却是各执己见,并不相同。
朱允炆一听,脸腾地一下红了,拍案道:“混账东西,谁让你插嘴的!”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道:“如今诸藩已乖乖交出兵权,可他们坐镇藩国,仍然势大,如今朝廷强盛,自然无虞,如果有朝一日朝廷虚弱,焉知诸藩不起异心?由东调到西,由南调到北,不过是权宜之计,要想一劳永逸,对诸藩便当一削到底,没了王爵之身,便没了造反的本钱。”
小付子才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先是被大臣呵斥,又见皇帝发怒,一慌之下碰翻了茶杯,热水淌出,流到朱允炆的大腿上,烫得他哎呀一下跳了起来,小付子唬得脸色惨白,慌忙跪倒在地,连连叩首:“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奴婢多嘴,奴婢多嘴。”说着使劲掌自己耳光。
朱允炆欣然道:“先生有何见教,还请细细道来。”
他掸掸衣袍,重新坐下,呼呼地喘了几口大气,这才说道:“众爱卿,请继续讲。”
喝退了卓敬,朱允炆却袖起那份奏折,转身去找黄子澄、齐泰两个心腹去了。
朱允炆从小受师傅教导,对汉唐以来宦官为祸是深恶痛绝,对阉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歧视和轻蔑,并不把他们当人看的。都说建文仁慈,可他的仁慈是分对象的,朱允炆下诏全国行宽政、省刑狱时,同时还下了一道诏书,特意诏谕地方,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
朱允炆怒气冲冲地道:“胡言乱语!若是皇祖父在时,见你离间皇亲,做此大逆不得之语,必斩你首,朕念你也算是一心为朝廷打算,忠心可嘉,此次不予追究,退下吧!这份奏疏,留中不发!”
在他一道诏令下来,许多犯罪的官吏死罪变重罪、重罪变轻罪、轻罪变没罪,刑部、都察院论囚,比起往年少了三分之二。但是与此同时,他对内宦的管教却比朱元璋在时更为严厉,这就像朱允炆合并州县,裁减冗员的同时,又对他认为重要的部门大肆增加官员编制一样,他的宽刑仁政也对不同对象有不同标准,只不过笔杆子掌握在文官手里,文官们都说他仁慈,众口一词地说上一千遍,他便成了雨露均沾人人受益的活菩萨。
朱允炆被他一言削了面子,本就怒不可遏,又被开水烫了一下,更是气急败坏,厉声喝道:“拉下去,拉下去,把这个妄议朝政、败坏规矩的阉人给朕拉下去活活打死!”
两人看过这份奏疏,黄子澄便道:“皇上,臣以为,削藩势在必行,然则卓敬这番徙藩的策略,却是书生之见,不可用之。臣以为,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万载千秋考虑,当一劳永逸,永除后患。”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小付子吓得魂飞魄散,门外冲进两个武士,不由分说便把他拖出去了。
见了太傅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两个亲信,朱允炆便取出卓敬的奏疏,说道:“两位先生,现有户部侍郎卓敬,建言削藩,并提出了对策,朕心下颇为踌蹰,不知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一个言官轻蔑地道:“身体发肤,受之肤母,这些阉人自残身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肢体不全、心地残缺,哪有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