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决战幽云(二)
显德四年,黑雕军主力在河套之地和驻守西京的辽军大战于河套以南,全歼了契丹名将耶律大光的数万精骑。这次战果虽然被侯大勇刻意缩小,却仍然引起了柴荣的注意,柴荣因此下决心把侯大勇调回大梁朝任宰相。
这次战斗,却是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中绝对没有的。
经此战,黑雕军、里奇军、贺兰山的党项房当余部和颇超部,实际上已把辽国的西部土地拦腰切断,大周和辽地战略态势,与另一个世界宋与辽的的战略态势相比较,已经有着极大的不同,明显占据着更有利的位置,因而,侯大勇对于打败契丹军、夺回幽云十六州还是信心十足的。
侯大勇一边走路一边想着心事,出了王朴府弟,侯大勇猛地停住脚步,赵匡义紧跟在侯大勇身后,没有想到他会突然停下,差一点就撞到侯大勇后背。侯大勇看着相貌斯文、身材匀称的赵匡义,若有所思地问道:“赵将军,智能大师是世外高人,行踪不定,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他?”
赵匡义面对着大周朝宰相,表情甚为恭敬,拱手道:“末将听从侯相调遣,但有所使,万死不辞。”
为什么要让赵匡义对于战争的失败要负主要责任,从战略上来讲:
一是轻易破坏了赵匡胤留下的和平局面。契丹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全国皆兵,男子十五岁以上到五十岁以下都要服兵役。并且是自备马匹甲仗,契丹人打仗成本极低,战斗力甚强,绝对是中原遇到地强劲敌人,在赵匡胤继位之时,辽人的疆域与其势力范围已经大过大宋朝地国土,赵匡胤久经战争,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认识。所以,终赵匡胤之世,不敢和辽人轻启战事,只派重兵扼守边境,并留下大辽的附属国北汉作为缓冲地带,赵匡胤在位的二十年里,两国边境基本上是相安无事,赵匡义继位后。他在国内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开启战端,从此,宋与辽交战百年之久。
二是赵匡义轻敌冒进,大宋禁军虽然精税。但是刚刚和北伐苦战结束,马乏士疲,没有任何休整就投入北伐之战,而且军士灭掉了北汉之后。赵匡义食言在先,没有给军士应得的赏赐,军士们心中也有怨言。
宋军是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在错误地时间、错误地地点和错误对手打了一场赌国运地大仗。
从战术上来看:
侯大勇不客气地道:“别说其他,我问你有何良策?”
赵匡义虽然官职较低,但是他哥哥是大名鼎鼎的赵匡胤,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朝中重臣大多都对他颇为客气,赵匡义是第一次看到这位威震西北地宰相侯大勇,赵匡义在侯大勇面前并不敢造次,一直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他隐隐感到侯大勇看他的眼光有些异样,这让他感到有些奇怪:宰相地眼光是什么意思?
此时听到侯大勇口气有些不耐烦,连忙道:“既然智能大师是向东而行,我可派禁军分别到澶州、曹州、宋州、滑州、济州、陈州等地,知会当地衙门,全力寻找智能大师,若在这几个州的范围内,定然能找到,若出了这几个州的范围,因为距离太远,即使找到估计也没有多大用处。”
赵匡义分析得极为透彻,侯大勇也是暗自赞扬,他点点头,“就按照这个方法办,找到智能大师随时报告我,去吧。”
赵匡义挺直胸脯,行罢礼,不紧不慢地向禁军兵营走去。
一是宋军没有抢占幽州城北地古北口等要隘险关,也没布置足够的兵力去阻辽援军,结果辽援军轻而易举的和幽州城守军合围宋军;
二是幽州之战的关键在宋军先后击败耶律斜轸和耶律沙之后,此时耶律休哥兵到,冲击正在追击的宋军,宋军人数占优。但却不敢进攻,遂于高梁河畔布阵。夜晚被耶律沙与耶律休哥夹击,此时城中辽军也冲出,遂溃。这个“不敢进”是赵匡义指挥的。但是,耶律休哥援军到达之后,辽军在短时间内就不会有其他援军了,单比宋军主力,实际上在场所有辽军加起来也不是对手。不过辽军利用天黑还有四面包围的形势打地心理战。让赵匡义以为全军覆没了,所以乘驴车先遁。但实际上耶律休哥也受箭伤,辽军追击只到涿州,宋军实际上还有再战之力。
当时赵匡义逃走后,军中有人议立赵匡胤之子赵德芳为主,从此以后赵匡义不在信任禁军,这是后来连战连败的楔子。
侯大勇受命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他就一遍遍地回想着在另一个世界宋与辽争锋的优劣得失,每每为高梁河之战扼腕叹息: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没有幽云十六州这个前进基地北方民族想进入中原是很困难的,如果高梁河之战是另一种结果,宋军夺回了幽云十六州,既使不能像汉、唐一样进入大漠,也能和明朝一样依山势险峻守卫长城一线,再加上宋地财政又十分富裕,完全可以和辽、金一决高下。
这一段历史,是侯大勇没有回到这个时代的历史,此刻,侯大勇莫名其妙回到这个时代,侯大勇的命运、大周朝的命运都发生了不同另一个世界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