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孙策夺荆州
这一句话恰好说中了曹操的担忧,现在荆南、江陵各郡虽然已经臣服,可是假若江东郡突然出现,那些太守必然会惊慌失措,极有可能倒向孙策一边,而且水陆速度要快,若是江东军当真做如此打算,顺江而下,就算现在曹军从襄樊出发,恐怕也会比江东军晚到一步。
那些太守们投降,本就是迫不得已,在这种情况下,会作出什么选择呢?
曹操很是头痛的苦笑,若如此,这一次南下荆州,岂非是为江东军做了嫁衣?整个荆州就等于一分为二,宛城、襄樊等郡归曹操,而荆南、江夏等地则归了孙策,这对曹操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事,他连忙道:“文若可有何策?”
荀彧苦笑道:“若是襄樊水师尚在,主公便可攻江夏,围魏救赵,可是张允投了孙策,江东军水师已无人匹敌,襄樊虽还有些舰船,却无力威胁他们。唯一的办法,只有派出一队骑兵前去江陵,若是孙策果真进攻荆州,荆南必然落于江东军之手,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江陵才是。”
。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曹操正因为采纳了荀彧的意见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
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正在这个时候,就当曹操有意荆州时,高谨却恰恰在徐州崛起,这让曹操很是担忧,而郭嘉、荀彧却要曹操南下荆州,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曹操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带上荀彧,如今已拿下襄樊。
荀彧更像是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一个谋士,若简单的出谋划策,他比不过郭嘉,在急智方面亦是稍逊一筹,可是对时局的掌握能力却在郭嘉之上,荀彧阖目细思,脸色一变道:“主公,大事不妙,孙策军合并了张允,又占了江夏,如此一来,必然不会罢休,若是他们沿江而下,占江陵、荆南,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