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尧明让烽火出马,以其特有的发誓赌咒的方式,让他们相信这样作不是为了利益。
烽火豪不含糊,立即发誓要将最终的收入全部捐献给国家!尧明这个肉疼啊——白痴,你难倒真的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东西吗?该死的不懂得挣一分钱的流浪画家!
烽火指出这样作的真正原因是“控制和保密”。烽火还指出由于德国资源有限,其主要出口收入全靠工业产品,特别是机械加工产品。显然,自动化加工技术能帮助德国加强工业出口的优势。
“但如果美国、苏联、大英帝国这些资源丰富的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呢?”
尧明提出了两种自动机床方案。
一种是拷贝-重放技术,在制造一个精密部件时,把制造过程分为多道工序。对每一道工序,让一个能力非常高的技术工人在电动控制的机床上进行加工,并把最完美的某次加工过程的电信号用磁带记录下来,以后只需要拷贝和播放磁带操作机床,就相当于一个高超的技术工人,以完美的形式重复加工多个机械部件。当然,磁带播放会有噪声和失真,每台机床的电特性也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可以靠技术进步逐渐改良的。
在1936年,世界上已经开始出现有声电影。录音装置和播放装置的技术已经成熟。实现这种技术的难度并不大。从微观经济的角度上讲,这种技术看起来豪无吸引力。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当时工人的工资非常低。一个工人多年的收入,加起来可能还比不上一台自动车床的电子自动化装置的价钱。也就是说,自动机床是一种短期会赔钱的生意。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技术能够解决工业国家的产能瓶颈,意义非常重大。
另一种技术是数字化自动机床技术。在原时空,这是195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的稳定性和精度当然高很多,但在1930年代,尧明并不确定这种技术是否现实。尧明另外成立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研究读穿孔的卡片和纸带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阅读记载着机械运动的要求的数字化结果的穿孔卡片和纸带,并转化为模拟电控制信号。
在当时,美国的IBM公司就向纳粹德国出口了类似的打卡读卡设备,用于进行身份管理。这种设备很受纳粹的欢迎,因为它帮助纳粹管理了“肮脏”的犹太人。当时的打卡机和读卡机只有一些简单的机电装置。然而,正式这种简单的装置,成为了早期的计算机的主要输入/输出设备。早期的数字化自动机床也是靠这种方式编程的。
优秀的德国技术专家们果然不负所望。很快,第一种方案就已经试验成功,而第二种方案也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只是能加工的零件的复杂性不如第一种方案,但稳定程度和精度肯定要比第二种方案高。
在当时,电子技术主要以来于成本高昂的真空管,这使得采用自动化控制的单台机床的成本翻了番。但这种成本可以长期摊销。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生产能力将不再受熟练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限制。在这个世界上,实力薄弱的德国要想与经济力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竞争,必须有一些基础工业上的优势。
自动化机床还使得大规模的精密机械生产成为可能,能带来规模效应。只要坚持不懈地长期积累,并扩大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最终必然会靠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总成本,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并带来丰厚的利润。
当然,尧明深知必须垄断这一技术。这种技术一旦落入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苏联和大英帝国手中,并用于大规模武器制造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伤亡,也许比原时空还要大!
尧明决定扩大“尧明机械电子公司”的规模。尧明找来了沙赫特,阿尔伯特.施佩尔和海德里奇,他要求沙赫特为“尧明机械电子公司”贷款,阿尔伯特.施佩尔为“尧明机械电子公司”扩大规模并拉订单,海德里奇为“尧明机械电子公司”组织保密工作。显然,这3个人都有些情绪抵触,他们对“希特勒”非常失望,一个国家元首,怎么可以把自己降低到企业家的水准,去和德国工业界争夺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