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军在国仇家恨下,战士人人奋勇。我军人数也占优势。为了练兵,也为了保留士气,让部队休息充足,林伯虎还不断将部队换防,轮番上阵。在原时空的淞沪抗战中,我军防御时,由于采用了区域责任制,结果有的区域部队一直未与敌军接触,士兵怕与日军交锋。有的区域则反复与日军接战,部队消耗严重,弹药不济,人员过度疲劳,士气低落。当时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清除军阀势力,为了调度部队相互支援,不得不亲临上海前线指挥。
经过多次反复争夺后,日军不断退缩,逐渐失去其防御工事。但与此同时,日军的登陆计划也正在偷偷展开,我侦察机在海面上发现敌军在不断地集结战舰,却不清楚日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江浙人民在加紧抢修笕桥机场,还在修建一些临时小机场。为了防备万一,一些学校,政府机构,重要的工厂等都在开始往内地转移。政府开始在可能的交战区疏散人民。刘伯承在北方也在组织学校、政府机关、工厂等内迁。中国人民开始在艰难中,吞咽战争的痛苦。
这日,周恩来却请了尧明、孔祥熙、阎锡山、邓小平等,商议筹集军粮、疏散难民等大事。军政分家的好处立即体现出来了,蒋介石在前方忙军事,周恩来在后方帮助人民,稳定国家。
孔祥熙是现任财政部长,周恩来当代理总理后,却将农业部长的职务让给了阎锡山。阎锡山在山西抓“村本制”,治理农村还是有一套方法的。邓小平目前主要抓的,是开放经济和国际合作。
我军的步兵则趁机冲上,用早就准备好的炸药包,从工事内部,将日军水泥工事炸上了天空。开战刚刚半小时,日军的所谓马其诺防线,就已经被攻破了几个大缺口。
邓小平怒骂孔祥熙
林伯虎、孙立人带领着中国军队,在上海浴血奋战,不断地攻击日军。日军的外围防御在不断地被我军清除掉。日军也组织了多次反扑,与我军打开了阵地争夺战。
林伯虎却在这时,将坦克撤了出来。根据隆美尔的综合防御建议,坦克要尽量保留下来。日军在海上,能够很机动地选择登陆地点。我军需要靠坦克和汽车运输的部队,迅速在敌军的登陆点附近集结,将日军驱逐回大海中。
在进攻时,我军步兵的主要攻坚武器仍然是烟雾弹、盾牌、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林伯虎搞了一种三三制的组合,把一个班的士兵分成三个作战小组,而每个作战小组,有一套自己的绝招。有的小组擅长用炸药包摧毁工事,有的小组擅长用火焰喷射器将敌军烧得鬼哭狼嚎,有的小组枪法准确,善于狙击日军,协助压制敌方火力。
彭德怀却从山西发来了急电,说数十万大军驻扎在山西,出现粮食短缺。根据国民党的惯例,军队都拥有地方管理权,在当地自筹粮食。这种方式虽然减弱了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也正是形成肆虐一方的军阀体系的根源。
解决办法看起来简单,粮饷都由中央发。孔祥熙这个山西富商出生的财政部长当得并不好,国税收不上来,要么粮饷发不下去,要么国库透支,就很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正处在最为罪恶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
在防御时,我军用沙袋布下防御工事。国民党军传统布置的沙袋工事只有一面,像一堵墙。士兵在沙袋背后反击敌军。这种工事有个大缺点,就是士兵是半蹲着或站在沙袋背后,日军的步枪或机枪直射造成的威胁小,但手榴弹和炮弹在我军背后爆炸时,很容易造成伤亡。
林伯虎命令布置双重沙袋,将阵地搞得想一个夹墙,又像一个升起来的壕沟。除非敌军炮弹或手榴弹直接落在夹墙内,否则很难对我军造成伤害。
日军善于近战,靠集团冲锋和拼刺刀夺取阵地。我军则加强了投手榴弹,增加在20米内的战力。我军还配备了小冲锋枪,增加近战火力。我军还将机枪阵地略微往后布置,使得日军的手榴弹兵很难摧毁我机枪阵地。
日军同样擅长夜战。靠夜战攻坚也是日军克敌的诀窍之一。为了防止日军夜战突袭,我军还在阵地前点燃了火把,布置了铁丝网和简易响铃。加强突前哨兵设置和巡逻。使得日军夜战不带有突然性。
我军在外围控制了发电厂,可以对阵地照明。但探照灯常开着,会被日军的狙击手打掉。林伯虎就命令部队将探照灯关闭,只待敌军冲锋时,才突然打开。日军会一时间被直射的灯光照得什么也看不见,我军则趁机毙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