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我有意见,昨天会上没说,后悔了。”
院子里响起脚步声和晃动的手电光,是杨茂山从凤凰岭几十里赶来,还跟着几个年轻人。
“谢谢,我们在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老杨是你?”李向南迈上两步,“昨天开完扩大会你不是刚回去吗?”
“我们执行开放政策,愿意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欢迎你们经常来中国做客。”郑达理说道。
“回去就不能再来?”杨茂山火气很大地说。
李向南不知应该说什么好。
李向南尊敬地转头看看郑达理,把谈话的中心位置重新引向他。
“大家准备去找郑书记谈谈。”龙金生慢慢说了一句。
李向南谦谨地笑了笑,他希望在尽量不刺激郑达理的范围内把该说的话说完:“我们对这一点,可以说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历史之悠久,惭愧于发展之缓慢。不过,历史是必然地发展到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在全部现状中引出建设未来文明的道路来。当然,向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在现状中内含的。我们要生动敏锐地去感觉它,发现它,把握它。”
“你们这是搞什么,串联起来请愿吗?”李向南批评道。
“用你们中国的话来说,就是不虚此行。我们收获很大。很少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具有稳定的、独特的、完备的家庭模式的。从血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道德关系,到语言、称呼、婚丧、房屋建筑、居住、生活、亲戚往来、礼仪、风俗,无不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体系。我们对中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夫妇俩通过翻译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说道。
人群很静,不知道这个被李向南撤职处分的庙村公社书记什么来意。
“你们转了转,有什么印象啊?”郑达理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停留,以主人的身份礼貌地问道。
“老杨,你是对我有什么意见?”
“据我们所知,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有不少就是写清官断案的。”夫妇俩又说。
“是。我们发现很多有研究价值的东西,你们传统文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丰富性让人羡慕。”
“没有串联。大家都是想来看你,碰到一起的。”龙金生瓮声瓮气地说了一句。
李向南笑了,觉得应该把话接过来,“古陵是个历史悠久但又比较闭塞、落后的地区。经济文化都发展不快。所以,这里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存传统东西的活化石。你们在这里会比较多地了解中国黄河流域的传统文明。”
“同志们支持我,我理解。”李向南看着黑暗中的人群说道,“你们支持的是我的工作,但工作要靠大家。一个县委书记如果调离了,他的工作还能被继续下去,那这个县委书记就会很高兴,他的工作真正做好了,留下了基础。”他停顿了一会儿,“同志们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学习中国的经验也不要照搬。中国的经验再好,也要结合你们国家的实际情况。”郑达理又说。这句套话用来回答西方的家庭社会学家,显然并不得体。詹姆士夫妇听完翻译后相互含笑地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