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刚才抬木料的大个子工人有些流里流气地晃着膀子走上来:“我看看你的记者证,别是冒充的吧?”
“来,海海,进屋来,爷爷还给你留着吃的呢。”闷大爷驼着背,两手伸在身后,慢慢腾腾地往小草房里走。
姑娘含着讽刺打量了他一下,坦然地把褐色塑料皮的记者证递给他。
“不嘛,我要爷爷跟我走。”
他拿过来装模做样地看了看,又不怀好意地端详了一下姑娘,“这是假的。”说着往后一扬手把记者证扔到了路边的沟里,“走!”
整个夜市都骚乱了。胆小的人们匆匆地卖着,买着,好赶紧收拾离开这个地方。嚓,一片雪亮的光一闪,照亮了夜市中骚动的人群和一摊摊木料。嚓,又一片雪亮的闪光,照亮了一张张正转过头来的惊愕的脸。
他一口气把十几个抽屉、四扇门都哐哐当当地拉开了,一看气更大了。红糖、白糖、水果糖、茶叶、猪肉罐头、点心、香皂、新毛巾、袜子、手套、栽绒帽……都原封不动地存在那儿。红糖白糖因为受潮都变成一坨一坨的了。有一个抽屉里整整齐齐排放着他给父亲送来的治气管炎的各种中西药。
惊惶的人们看见那个姑娘正拿着照相机,躲在后面拍照呢。
大魁一把拿过点心盒打开一看,已经受潮长绿霉了。他叭地往地下一扔:“都放坏了,也舍不得吃,你这是图啥啊?”
“你是干什么的?”那个露着金牙的掮客上来凶恶地问。
“傻娃娃,山上的东西新鲜,吃了没灾没病。”
几个人上了一辆卡车启动了。
“我不要嘛,豆角我们那儿也能买到。”
姑娘用手电照了一下卡车后面的车牌号,掏出本记了下来。人们看着大事不好,自行车、平车、驴车、马车、卡车,一起哄乱拥挤着离开。
“海海,来,爷爷给你摘点豆角,带回去吃。”闷大爷赶紧哄着小海。对儿子能不理,对孙子就不能不理了。
“七老八十了,吃这些怪破费的。我留着给海海吃的。”闷大爷叨叨道。
“我是新华社记者。”姑娘掠了一下头发镇静地答道。
屋里黑阴阴的,靠墙的木板床上一年四季铺着狗皮褥子。进门迎面贴墙放着一个土改分的有雕花装饰的红漆木橱柜,满是抽屉,还有四扇小门。旁边还摞着几个木箱,大小水缸,脸盆架,圆桌上放着暖壶、马灯、手电、半导体收音机。这些现代货都是大魁给买的。闷大爷拉开一个抽屉,瑟瑟地摸出一盒点心,拉起小海的手,塞给他。大魁一看点心盒上的彩字图案就火了:“爹,这是早半年托人从北京带来的奶油蛋糕,你怎么放到今天还没吃?”
农民一听是记者来了,都匆匆忙忙地收拾起摊子准备走了。
吱嘎嘎草房门被拉开的声音,使云雾缭绕的山林更显出清晨的空旷。父亲从1952年就到了山上,盖了这个草房,整整种了三十年树。赵大魁站起来,隔着半人高的篱笆,看了一眼渐渐隐没在雾中的下山小路,叹了口气,跟进了屋。